案例一:“班主任”喊你交钱,是真是假?
近日 张先生在家校群里 看到“班主任李老师”发来的一则消息: 通知家长缴纳新学期伙食费1000元
消息发出后 “班主任李老师”不仅要求家长回复“收到” 还不忘提醒家长 缴费后要截图留存证据 很快 几位家长先后把转账截图发到群里
当张先生正在操作转账时 QQ界面突然弹出一个信息框 “当前交易存在风险,暂时无法支付……” 
而家长们也慢慢察觉事情不妥 纷纷在群里发出质疑 真正的班主任李老师接到家长咨询电话后 发现有人“克隆”自己 班主任迅速在群里喊停转账行为 并立即报警

民警分析

骗子进家校群后
往往将名字和头像更换为
班主任信息
克隆成“班主任”后
便在群里要求家长配合缴费
因为对象是“班主任”
家长普遍持信任态度
未仔细核实便转账汇款
造成财产损失
01
“克隆”权威身份
班主任这一身份在家校关系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安全感,比起其他骗局中的身份伪装,骗子缩短了从铺垫到施骗的整体时间,快得让家长们来不及反应。
02
拿捏家长的心理
骗子一般会使用扫描收款码、QQ红包等即时到账功能,每笔都是小额转账,挑的都是家长上班时间,赌的就是家长忙于手头工作,无暇细究!部分家长看到群里纷纷转账的信息后,也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忽略可疑细节。
警方提醒

01
身份核验是铁律

在家校群中,一旦遇到通知收费的情况,可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老师核实真伪,谨慎对待所有提出线上资金交易的请求。同时可以对班主任单独设置备注,当骗子冒充老师发布信息时,便能通过备注对其伪装一目了然。
02
完善家校群管理

班主任作为群主应开启“群聊邀请确认”功能,此功能QQ、微信群均可设置。同时定期核查群成员情况,避免骗子悄悄潜伏其中。
除了家长们上当受骗
近期 针对学生的骗术 也屡屡发生
案例二:五年级学生被骗10万余元
近日 福建省厦门市禾山辖区 一名五年级学生乐乐(化名)报警称 他在家刷快手短视频时 看到有人发可以领取 某游戏皮肤的信息 便添加对方微信好友索要兑换码 随后对方谎称由于乐乐是未成年人 导致在操作过程中 其公司账户被冻结6万元 对方还说已报警 并让乐乐配合警察调查
乐乐怕因此牵连到父母 于是添加了所谓的“警察”微信 对方通过视频通话诱导乐乐 骗来父亲手机并查看账户与验证码等 最终导致父亲银行账户损失10万余元
民警分析 乐乐遇到的是典型的 “冒充公检法”诈骗 让我们看看
这类诈骗的套路 1
筛选、引流:
不法分子会在某书、某音、某手等热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信息(如免费领卡、领皮肤、游戏装备或明星周边等),引诱未成年人加好友、粉丝群、游戏群等。 2
恐吓、威胁:
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涉世不深且胆小的心理,自称是“警察”“律师”等,用“涉嫌犯罪”“拘留”“坐牢”等进行恐吓、威胁,要求配合调查。 3
目标指向家长的手机:
通过话术操控,让未成年人偷拿家长手机操作。 4
视频通话或远程操作:
通过视频连线,在线教未成年人点开付款链接支付、转账、贷款或直接获取手机验证码来进行转账。
往年开学季骗子多以 冒充公检法 游戏皮肤交易 红包返利 追星 购买、赠送“盲盒”或者“谷子” 等对学生群体施骗 主要抓住了学生 阅历浅、警觉性低、爱玩等特点 他们极易上当 民警提醒家长 应对孩子多进行反诈教育 保护孩子不被套路
案例一:“班主任”喊你交钱,是真是假?
民警分析
骗子进家校群后
往往将名字和头像更换为
班主任信息
克隆成“班主任”后
便在群里要求家长配合缴费
因为对象是“班主任”
家长普遍持信任态度
未仔细核实便转账汇款
造成财产损失
01
“克隆”权威身份
班主任这一身份在家校关系中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安全感,比起其他骗局中的身份伪装,骗子缩短了从铺垫到施骗的整体时间,快得让家长们来不及反应。
02
拿捏家长的心理
骗子一般会使用扫描收款码、QQ红包等即时到账功能,每笔都是小额转账,挑的都是家长上班时间,赌的就是家长忙于手头工作,无暇细究!部分家长看到群里纷纷转账的信息后,也会因为从众心理而忽略可疑细节。
警方提醒
01
身份核验是铁律
在家校群中,一旦遇到通知收费的情况,可第一时间通过电话联系老师核实真伪,谨慎对待所有提出线上资金交易的请求。同时可以对班主任单独设置备注,当骗子冒充老师发布信息时,便能通过备注对其伪装一目了然。
02
完善家校群管理
班主任作为群主应开启“群聊邀请确认”功能,此功能QQ、微信群均可设置。同时定期核查群成员情况,避免骗子悄悄潜伏其中。
案例二:五年级学生被骗10万余元
1
筛选、引流:
2
恐吓、威胁:
3
目标指向家长的手机:
4
视频通话或远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