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
近日,泰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关于对《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泰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其中,泰州市域轨道交通S1~S5号线规划曝光!
S1~S5号线线路总长度180km,共96个站点,其中包括26个换乘站,高架线133.6km,地下线46.4km,地下敷设比例25.5%。 
1号线:线路长度48km,换乘站7个,站点29个。
1号线规划站点:碧桂园(换乘站)-秋雪湖-泰州站(换乘站)-京泰路商圈(换乘站)-凤凰佳园-运河路-中远依云湾-坡子街(换乘站)-迎春路-济川路-人民广场(换乘站)-万象城-周山河路-体育中心-站前大道-泰州南站(换乘站)-医药东部创新园-野徐-天禄湖公园-药城会展中心-泰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庄-明发广场-通港路-港城路-扬子江药业集团-港口东路-临港经济园区-高港客运站(换乘站)
2号线:线路长度35km,换乘站5个,站点23个。
2号线规划站点:智慧动力小镇(换乘站)-姚家路-新能源产业园区-龙翔路-吴陵路-汽车客运西站(换乘站)-坡子街(换乘站)-东风路-春兰路-东环路-京泰路(换乘站)-苏陈西-苏陈东-佳兆业-三水公园-华东五金城-溱湖大道-姜堰区政府-三水大道(换乘站)-姜堰中医院-人民公园-励才路-中天
3号线:线路长度27km,换乘站6个,站点15个。
3号线规划站点:泰州站(换乘站)-京泰路商圈(换乘站)-京泰路(换乘站)-迎春公园-兴工路-泰州市中医院-泰州学院-农牧学院(换乘站)-塘湾站-党校-泰州南站(换乘站)-创融湖-解家舍路-创新大道-大泗(换乘站)
4号线:线路长度25km,换乘站4个,站点14个。
4号线规划站点:杨庄-城北物流园区-森南社区-汽车客运西站(换乘站)-烈士陵园-明珠花园-供电公司-人民广场(换乘站)-省泰中附中-农牧学院(换乘站)-文创大厦-京泰路-秦蒋村-白马(换乘站)
5号线:线路长度45km,换乘站4个,站点15个。
5号线规划站点:高港客运站(换乘站)-永安镇-永安洲-泰兴工业园-根思路-济川药业(换乘站)-振泰路-江平路-鼓楼路-济川路-泰兴市政府-泰兴东站(换乘站)-城东工业园区-河失镇-黄桥镇-黄桥站(换乘站) 
01 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21—2035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本规划分为市域、中心城区两个空间层次。 市域层次包括泰州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5787.99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所属全部街道以及苏陈镇、白马镇、野徐镇、永安洲镇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700.9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近期目标年结合轨道交通建设推进的客观情况确定为2030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 轨道交通线网规模
根据测算,泰州市城市轨道线网合理规模(不含市域铁路)应达到150-200千米左右,轨道线路约4-6条。
● 城市轨道交通布局方案
依托泰州市市域“一主三副、一带四轴”的城镇空间结构和中心城区“一轴一核三极三城”的城市空间结构,覆盖城市重要客流走廊,链接泰州南站、泰州站等重要对外交通枢纽和其他城市重要功能节点,规划形成“一横一纵”的骨架线、三条加密线,共五条城市轨道线路,合计180千米。
其中骨架线作为轨道网络的基本骨架包括1、2号线;加密线是对骨架线的外围扩展和局部加密,包括3、4、5号线。
● 市域铁路布局方案
基于“一主三副、一带四轴”市域总体发展格局,为大幅提高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市域至中心城区“1小时”通勤圈,链接市域重要交通枢纽,布设5条市域铁路线,总长约281.2千米。
● 轨道交通制式选择
本规划推荐泰州市域轨道交通S1~S5号线采用市域快轨系统。市域快轨主要服务于城市与郊区、重点城镇间等,服务范围一般在100公里之内。
● 城市轨道交通敷设方式规划
泰州城市轨道总规模180km,其中地下线46.4km,高架线133.6km,地下线占比25.5%。
● 市域轨道交通敷设方式规划
泰州市域(郊)铁路总规模281.2千米,其中地下线16.5千米,地面线53.8千米,高架线210.9千米,地下线占比5.87%。
02 泰州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21-2035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本规划分为市域、市辖区、中心城区三个空间层次。
市域层次包括泰州市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5787.99平方公里。
市辖区层次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1567.7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层次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所属全部街道以及野徐镇、白马镇、苏陈镇、永安洲镇的行政区域范围,总面积700.92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35年。规划基期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中心城区道路网规划图 
● 铁路
规划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泰州段)、盐城经泰州无锡常州至宜兴铁路、淮泰常铁路、常州至泰州铁路,预留扬州经扬泰机场至泰州城际铁路、宁镇(扬中)泰城际铁路、泰州经海安至如东城际铁路、靖江至南通城际铁路、江阴至靖江线廊道空间,促进南北跨江联系、东西联动协同发展。
推进宁启铁路泰州西货站改(扩)建,保障宁启铁路站后工程建设,远景预留宁启铁路开行市域(郊)铁路的可能性,支持新长铁路扩能改造,规划泰州港高港港区铁路支线、泰州港泰兴港区铁路支线、泰州靖江港区专用线、戴南不锈钢物流园专用线、沿江货运铁路等相关普速铁路。
● 公路 至2035年规划形成“两纵五横”高速公路网:
两纵为阜阳至溧阳高速公路、盐城至靖江高速公路;
五横为南京至盐城高速公路泰州段+东台至兴化高速公路泰州段、启扬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沪陕高速公路、如皋至常州高速公路、泰州至常州高速公路。
规划预留泰州沿江高速公路、泰州西部高速公路廊道,进一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
以“骨架提升、强化辐射、客货分离”为原则规划构建“三纵十四横八联”国省干道网。
加快过江通道建设,共计规划9条过江通道,其中包括现状2处、在建3处、规划建设2处、预留2处,平均间距约10公里。
具体而言,在现有泰州大桥、江阴长江大桥、常泰长江大桥(在建)、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在建)、张靖皋长江大桥(在建)等5条过江通道基础上,规划江阴第三过江通道、靖澄过江通道,预留张靖过江通道、润泰过江通道,促进泰州与苏锡常都市圈跨江融合发展。
公路枢纽方面,加快医药高新(高港)区汽车客运北站建设,泰州汽车客运站改(扩)建,完善公路客运枢纽布局。
● 航空
协作推进扬州泰州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远期规划将空港等级从4C级提升为4E级,打造国际级旅游航空枢纽和集散中心,构建多模式集疏运系统,实现与市区半小时通达、市域1小时覆盖。注重利用上海至南京至合肥高速铁路及宁镇(扬中)泰城际铁路-宁马城际实现泰州中心城区与上海第三机场、南京禄口机场的1小时快速联系。
规划形成2个A型通用机场和4个B型通用航空机场格局,其中A型通用机场包括兴化及泰兴通用机场,B型通用机场包括靖江、姜堰、海陵及医药高新区(高港区)通用机场,实现全域覆盖,支持通用机场发展观光旅游、应急救援、商务飞行和业务培训。
● 水运
推进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杨湾作业区一期、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高港作业区扩容、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永安作业区四期、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作业区五期码头工程、泰州港高港港区码头工程北夹江码头工程、泰州港泰兴港区过船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泰州港泰兴港区七圩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夹港作业区码头项目、泰州港靖江港区八圩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泰州港靖江港区新港作业区码头扩容工程,规划新建古马干河作业区码头项目、泰州港泰兴港区LNG码头工程。支持整合提升效益低下的港口岸线,新建或改(扩)建万吨级以上码头,提高靠泊能力、提升装卸效率。
新建城南作业区码头工程、渭水河米业码头工程、金桥焊材码头工程、泰州港泰兴港区船舶洗舱站码头工程等项目,根据城市物流发展需求,支撑保障内河港口布局进一步优化。
在泰东线、盐邵线、通扬线等3条三级航道基础上,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实施兴东线航道整治工程、盐邵线航道整治工程、泰东线戴南连接线,以及支线航道建设,促进形成由三级省干线、五级及以上货运支线组成的“三纵五横”航道体系,支持加快建设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便捷水运网。
其中,“纵一”为盐邵线、下官河,“纵二”为泰东线(含引江河)-南官河-泰东线戴南连接线,“纵三”为高东线-兴姜线-姜十线-焦港河;“横一”为通扬线-新通扬运河,“横二”为兴东线,“横三”为古马干河,“横四”为如泰运河,“横五”为兴白线。
● 快速路
构建与城市空间相匹配、与交通网络系统相协同、高快衔接、枢纽快联、中心保护、跨区快达的“六横五纵、井字放射”快速路网体系,规划总长度228公里,路网密度0.45km/km2。
六横:站前路、永定路、姜高路、创新大道、通港路、沿江高等级公路(高港大道); 五纵:祥泰路-泰镇路、东风路、兴泰公路、溱湖大道、S229;
井字放射路网:形成服务海陵、高铁枢纽片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的快速路环放路网。
03 泰州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2021—2035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
规划范围为《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划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海陵区、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姜堰区所属全部街道以及野徐镇、白马镇、苏陈镇、永安洲镇的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700.92平方公里。
依据《泰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为2021-2025年;远期为2026-2035年。
2025年目标:初步实现地下空间平衡城市建设容量、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
2035年目标:建立促进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与建设容量协调、各类地下设施系统高效、管理与保障完善的地下空间系统。
● 地下空间总体发展结构
依据地上总体发展结构,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可行性和必要性,形成“三主三副、两轴多点”的总体结构:
三主:由金融商务极、健康服务极、高铁枢纽极合力构建市级综合中心。以三大发展极建设为契机,结合市级现代化城市中心区建设,综合开发商业商务、地下交通、地下人防等地下空间功能类型。
三副:坡子街副中心、高港片区副中心、姜堰片区副中心,形成以点状地下综合体为主的地下公共空间。
两轴:依托轨道1号线、2号线,形成地下空间开发主要骨架。
多点:轨道地下站点。结合轨道站点地下段建设,综合开发周边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空间节点。
地下空间建设条件适宜性评价图 
地下空间发展结构图 
地下空间规划分区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