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刘祥宏同志是戴南镇领导,现退休,热爱生活与写诗。这篇《戴南老板》是他对身边企业家群体精神面貌的记录,信息量大,趣味性强。特予编发。
在江苏只要提起“戴南老板”,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有钱,像山西煤老板那样腰缠万贯。他们“住豪宅、开豪车、戴名表、喝名酒、抽名烟”,子女都在“贵族学校”就读,老板娘更是“穿金戴银”,上午“美容院”,下午“麻将馆”,无限风光。其实,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而“戴南老板”背后的创业故事却鲜为人知。
戴南精神。
“天上不会凭空掉馅饼”,“成功一向垂青于不止奋斗的人”。我是一个基层政府工作人员,亲眼目睹和见证了“戴南老板”创业的艰辛历程。“戴南老板”懂政策、会经营,多年来善于抢抓机遇,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聪明才智,讲述了一曲曲动人的“戴南故事”,谱写了一篇篇不朽的“戴南传奇”。
“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勤劳的戴南北朱村村民就身背麻袋到上海等大城市走街串巷收购不锈钢废料,村里成立了物资回收公司,每年为集体创收数十万元。戴三村在纯农业时代就星星点点创办了“铁匠铺”,他们用不锈钢边角料打制成“铲子”“火钳”和“棉花开钵器”。而后购买冷镦机,生产“不锈钢螺钉、螺帽”,销往全国各地。到二十世纪末,形成了陈北“床上用品”,赵家“不锈钢表带、电热锅”,马家庄“涂塑手套”,史堡村“脚纸”等经济特色村。自行车链轮曲柄厂、农修厂、综合厂、二纺厂、缫丝厂等镇办企业的兴起,解决了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为今后戴南镇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壮大,培养了人才,开拓了市场。 作者(左二)参加企业座谈会。 “不服输,跌倒了再爬起”的骨气
本世纪初,央视“焦点访谈”曝光了戴南不锈钢企业存在“无证经营,制假售假”的新闻,一夜间,工厂停产,商店停业,职工停班,可谓是“灭顶之灾”。而戴南人没有坐以待毙,就此沉沦。他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痛定思痛,他们走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倾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回来后,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设备,终于摸索出一条“靠质量求生存,靠诚信闯天下”的新路子,一批“精炼炉”“电弧炉”“AOD”纷纷上马。同时,他们主动砸毁“酸洗池”“烘丝房”。镇里兴办了两家工业污水处理厂和一家生活污水处理厂,引进了长江水,彻底改变了家乡的生态环境。到了2010年,全镇大小企业达到一千二百多家,每年上交国家税金数亿元。
外国专家过来考察。 “先做学生,后当老师”的谦虚精神
戴南地处里下河腹地,不靠江,不靠海,没有矿产资源和区位优势。然后,却形成了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矿产基地,年生产量达数百万吨。靠的是他们的勤奋好学,不断创新。创业初期,一些老板只有初中、小学水平,但他们刻苦钻研,谦虚好学,慢慢积累了一套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绝大数老板从土地征收、厂房设计、建筑到设备安装,都是亲手完成。“一砖一瓦”“一颗螺丝钉”“一根缆线”,都倾注了创业者辛勤的汗水。他们爱厂如家,全家都吃住在厂里。有些老板,每年收入几百万、几千万,但他们始终在生产一线,和职工一起劳动,一起吃食堂。有一个轧钢企业的老板,只要他从生产车间走一趟,听到机器的运转声,就能判断哪台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哪里的螺丝帽松了,哪里的零部件需要更换、加油。谈起不锈钢的材质和行情,他们更是了如指掌,他们时刻关注不锈钢的网上行情,根据市场饱和量确定自己的生产量,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把握之仗。
高规格研讨会。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吃苦精神
许多戴南老板创业初期,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有对新婚夫妇,结婚宴席一散,就告别家人变卖了金银首饰,靠几万元在大城市租了一个柜台,销售不锈钢产品,过着“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生活。“吃的是方便面,喝的是瓶装水”。东陈村有对夫妇在广州开店,有一次,有一卡车原料需要发往家乡,他俩日夜兼程押车赶路,在江西山区不慎连人带车滚下山崖,靠抓住一根树枝保住性命,回到家乡不敢告诉别人,第二天又继续回广东重新组织货源。戴南老板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摸着石头过河”,走出了一条常人不敢走的创业之路。 当华灯初上,上班族工薪阶层在饭店、舞厅喝酒唱歌之时,多少戴南老板身穿工作服,在车间第一线紧张生产,为的是保证客户按时发货。当年关岁尾,多数家庭在采购年货喜迎新年之际,多少戴南老板还在组织资金,确保每一个职工不拖欠一分钱工资。当“五一”“国庆”长假,许多人在名山大川旅游度假之时,许多老板还在加班加点,组织原料,确保生产正常进行。戴南老板就是凭借这种吃苦精神,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积累,把企业越办越大,越办越强。
省领导考察兴达钢帘线。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宽广胸怀 东陈村叔侄企业家。
富起来的戴南老板,从来都不会忘记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和各级地方政府的正确引导。他们按章纳税,回报桑梓。只要家乡有修桥、筑路等公益事业,他们都慷慨捐资。许多桥梁、公路、学校都是由企业家的名字来“题名”的。镇里成立了慈善总会,由各企业老板担任副会长和理事,对全镇的特困家庭,“因病致穷”“因病失学”的家庭进行专项救助。东陈村、裴马村一些老板每逢中秋节、春节都亲自登门,为全村五保户、孤寡老人送米送油和一些生活用品,让这些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发展后劲
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第一代戴南老板,目前都已渐渐步入花甲、古稀之年。有的仍奋战在生产第一线,有的已退居“二线”,过着“钓钓鱼,旅旅游”的休闲生活。而他们的下一代正值壮年。这些“富二代”不甘示弱,他们接过父辈的家业,生意越做越红火。这些“富二代”中有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有自费去攻读“MPA”毕业的。他们不仅“实体经济”办得有声有色,“网络经济”也做得风生水起。我坚信,这些年轻人将把“戴南老板”这个品牌打造得更响亮,把“戴南故事”“戴南传奇”讲得更精彩,更动人。
兴化农商与大湾区戴南青年企业家群体互动。
—END 本文作者:刘祥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