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泊村是戴南镇所辖的一个较为偏僻的小村,虽说地理位置不佳,但村里人的致富之路并未因此受阻,在家办厂的、出门开店的啥也没耽误,特别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丁泊村还是戴南乡镇工业的“五大金刚”之一,与陈北村、南朱村、赵家村和高丰村齐名。丁泊人向来敢为人先,既有拓荒牛的闯劲,也有领头羊的“野心”,他们集中了戴南人精明、务实等等的诸多优点,不怕吃苦、乐观向上,相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
穿村而过的母亲河两边的驳岸多么整齐漂亮
同时,丁泊村人重乡情、富爱心,无论是走出去的能人,还是守在家乡的贤人,都同样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和乡亲邻里的冷暖寒凉。 2009年的清明,董增荣从北京回村祭祖,在老家待了几天,心里颇不是滋味。他遇到从苏南回乡祭祖的董国银,两人在家都排行老二,平时就挺谈得来。俩人聊着聊着就谈到了村里的事情,听说村里的“五保户”们过年连100元的补助都拿不全,别的村发放补助金多的有500元,而且别的村庄看上去一年一个样,村庄建设搞得日新月异,丁泊村却像一只停摆的老钟,年年回来都是老样子。丁泊村能人这么多,赚钱不比外人少,为什么不能合起来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呢?! 两个“二小”越谈越激动,一脚就找到了老厂长周仁茂那里,鼓动老厂长出头,搞个慈善基金啥的,大家出钱,不管是扶贫济困还是改变村容庄貌,有钱好办事嘛。 老厂长周仁茂平时就喜欢做好事,经常接济贫困的乡亲,如果搞个慈善协会把好事做上路子当然更好。但是他也拿不准村里其他老板们的想法,就决定先摸摸底。村里哪些人在哪里发财,腰有多奘多粗,大致还有点数,清明回乡的几个老板,找上门一谈,都拍胸脯说“这是好事,肯定支持,弄的话我能出多少多少……” 还有一些在比较偏远的城市做生意的老板,周仁茂就找到了他们的亲戚或朋友,委托他们当“信使”,派他们去探口风,周仁茂给他们开路费,这算为村里“出差”,不能让你们搭了工夫还要再搭路费,路费我来出,谈得好当然好,谈不拢就当出门玩一趟吧。所以那年清明之后,不仅在外面做生意的丁泊人因为要“返岗”纷纷出行,一些带着“任务”的村民也先后奔赴全国各地。找到那些在外地的丁家泊人,一看家里来了乡亲,热情得不得了,天天好酒好菜地招待,连带游山玩水开眼界。待说起真正的来意,不愧是丁泊人,没有一个不响应的,大多报了捐赠的意向数字,性急的甚至要他们把钱就带回去。 他们从清明节后到年底花费了大半年时间,遍访了东西南北中几十个大中城市,联络了上百位丁泊村在外奋斗的老板,基本都满意而归。丁泊人的公益心真不是一般的强。
2010年春节,乘大家回乡过年的时机,事不宜迟,周仁茂决定组织一次正式的聚会,大家好好坐下来把章程定一定。 春节期间的春运,火车票、飞机票相当紧张,那些在外地奋斗的丁泊人大多早已订好了返程的票。听到通知要来商量慈善协会成立的事,不少人就果断将票退了,延期返程没问题,不能耽误了村里的大事。这就是丁泊人的胸襟! 2010年正月初六,丁泊村的周仁茂、董国银、董增荣、董国民、董玉宏、单伯锦、王步林、董玉东等人,加上戴南的老法律工作者蒋荣(蒋荣与丁泊村素有难解之缘,与董增荣又是亲如弟兄的战友,如果丁泊村评选“荣誉村民”的话,蒋荣同志当仁不让应该是第一位),合计12人参加了首届会议,宣布丁泊村慈善协会正式成立。当晚,董增荣难抑心头的激动,请参会人员齐聚戴南“护国寺大酒店”,大家一起举杯庆祝慈善协会的成立。 有了一个可以正式献爱心的机构,丁泊人纷纷慷慨解囊,短短数天即筹集到慈善基金157万元,这是一个值得载入村庄史册的大事,部分爱心捐款人名单如下: 周仁茂10万元; 董增荣6.5万元; 董国银6万元; 单学宏6万元; 翟世先6万元(翟世先是戴家泽人,幼时随父亲驻守丁泊村“双代店”,丁泊村算是第二故乡); 董增平18万元(以父子三人的名义捐献); 汤 友10万元; 单粉林10万元; 董 辰10万元; …… 会议公推周仁茂为会长,负责协调和处理慈善协会的日常工作,协会账目由村会计董根山代管。秘书长董玉东起草了协会章程,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将所得利息作为日常的慈善支出,基金的运作和利息的使用都通过民主讨论的方法决定。基金借贷的对象原则上仅限于本村人,年息不超过10%,月息不超过0.8%。这样一来,不仅丁泊村的贫困家庭得到了雪中送炭的救助,还为村里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营养和动力,100多万的慈善基金同时也是村民创业和经济发展的启动基金,村里办企业的、经商的需要资金周转或有融资需要的,都可以向慈善协会申请借贷,条件很简单——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就行(因而慈善基金不承担任何投资风险),借贷人万一投资失败,由担保人负责偿还。借贷手续比银行简便,而借贷利息又低,客观上助力了村里创业者的发展。 丁泊村慈善协会的成立,让丁泊人的爱心捐赠有了安全放心的着陆点。上海的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董增平是丁泊村飞出去的金凤凰,当年以高分考取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工作后又果断放弃了铁饭碗,跨入创业者大军,就凭这,董增平就很“戴南”!有戴南人特有的闯劲和霸气。 丁泊村中心有一座年久失修的大会堂(建成于1973年),它见证了村庄曾经的辉煌,怎奈风雨沧桑,终禁不住岁月的摧残而破败不堪。丁泊村慈善协会决定将其修缮装潢后作为村里人家操办白事的场所,董增平听到这个消息,联系协会说:只管按计划改造,差多少钱我来!
上图白色建筑为修缮一新的老大会堂
结果大会堂改造工程前期由慈善协会出资20万元,对老大会堂进行了简单的加固和维修,购置了锅碗瓢勺、板凳桌椅等一应用具设施等,但条件不免简陋,而且存在安全隐患。董增平看到这些情况后,个人出资30多万元,继续实施了二期工程,不仅确保了建筑主体的稳固,还作了精心装潢,包括空调的事都想到了,内部设施相当齐全。如今这个焕然一新的大会堂成了村里人办白事的专用场所。 近两年,董增平回报家乡又出了大手笔。为了改变和美化村庄的面貌,他全资赞助了村庄两条河的清淤及河工驳岸工程,村庄这两条曾经的母亲河,因为乱丢、乱填已几乎变成了淤塞不通的臭水沟,协会雇来水上挖机和清淤泵等设备,一段段清淤疏浚,又费尽口舌做沿河一些人家的工作,终于让这两条河重又碧波荡漾,恢复了往昔的灵秀。为了方便村里乡亲的出行,他还全额负担了两座桥梁的建造和一条公路(400多米长)的铺筑,还出资修建了村南边的闸桥,使这座闸桥成了村庄的一个地标建筑。闸桥上方的大船造型寓意丁泊村永远航行在幸福的海洋上。这些工程的总花费目前已经超过了800万元。
村庄南头防洪闸上的航船造型
已故的老厂长周仁茂也是远近闻名的善人,他虽然掌管着慈善协会,但很多时候发生费用的时候却不从协会走账,而是自己买单。曾经出于村庄文化建设的考虑,也是为了凝聚丁泊村的人心,设想在村里建座祠堂。周仁茂自己雇了辆中巴旅游车,带着20多人一起外出考察取经,到安徽绩溪,参观了不少有名的古建筑宗祠,所有花费都是老周个人承担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丁泊村这帮先富起来的能人们,不计较个人得失,拿出自己的劳动成果甘愿与乡亲们分享,丁泊村人的苦难和烦恼这才减少了许多,很多得到帮扶的人家因此度过了“寒冬”。孩子入学,有助学金;不幸患上大病,慈善协会有救助款;遇上天灾人祸,慈善协会有救急钱送上门。从2010年协会正式成立至今,仅由慈善协会发放出去的善款就有18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另外发起的专项募捐活动所得的款项。十二年间,慈善基金也由开始时的157万累积到现在的270多万元。为了保证慈善协会基金的稳定,每遇到村里需要救助的人家所需费用缺口过大时,慈善协会还会另外发起爱心捐款,最终将募得的善款与协会的划拨款一起用于帮扶。这种临时募捐与基金正常运作相结合的救助方式既保证了慈善基金不至于消耗过多,也尽可能帮助到了遭遇不幸的家庭。 丁泊村慈善协会之前一直由老厂长周仁茂主持大局,去年老人家因病过世后,由董国民接棒。董国民正是当年积极参与协会筹备的12名成员之一,这么多年来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协会和乡亲们的信任,接任会长也算是水到渠成了。
由老厂房改造装修而成的“慈善之家” 今年初,协会接受会员们的提议,决定为慈善协会“安一个家”,同时考虑到村里那些安度晚年的老人们也需要一个老有所乐的场所,于是向村里租借了当年的老厂房进行修缮装潢,一处作为“慈善之家”,但凡会员们有事商讨或是回乡探亲时好有个奔处;另一处作为村老年活动中心,村里老人可在里面开展自己喜欢的娱乐活动,度过愉快的晚年时光。全部规划设计都由巧手董玉华负责,项目资金则由会员们自愿赞助,两处旧房的改造和装潢所花费的70多万元全部是会员们出的钱,没有占用慈善基金一分。开辟这两处场所的意义还在于有效保存了村里的“文物”,老厂房是丁泊村曾经辉煌的集体经济时代的见证,也是戴南工业起步和发展的活化石,如果任由它们在风雨飘摇中颓败、坍塌,既是对历史的不负责任,也愧对后代子孙。而慈善协会用这种方式让它们又重新焕发出灿烂的生命之光!
祝愿丁泊村慈善协会在新会长董国民的带领下做出更好的成绩!也希望在更多的村庄能出现丁泊村这样的慈善协会,造福邻里乡亲,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传承和物质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