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春节,大约2个多月,就是24节气的清明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 自从离开学校,具体的说离开家乡30多年了,跻身于忙碌的城市,都忘记了家乡的四时八节了,记得小时候,过了春节不久, 家乡的田埂上的小草就开始吐绿,我们邻居的小孩子们放了学会相约去田里挑猪草,羊草,男孩子找个朝南的河床上打牌,记得好几次,我们还会逮刚苏醒的蛇做解剖……。女孩子会掐蚕豆叶 子踢键子,找个平整的渣塘上跳绳……,那个年代物资匮乏,瓜菜半年粮,山芋连皮啃的岁月,根本无零食之奢侈之说,我们会找老田埂拔毛针吮吸,或者到河边挖那种野生的芦柴根吃,芦柴长在水边,挖出埋在土里的那截根,洗刷干净,白白的,嫩嫩的,一咬甜滋滋的……,这些姑且当作零食的野生植物,那就是我们那个年代小孩子的休闲美味。 清明节一到,万物生绿,杨柳吐絮,河边的芦竹看着长高,田里的菜花,黄灿着一片片的,深吸一下,满鼻子的花香,草香,夹杂着浓郁的泥土气息……,蜜蜂来了,燕子来了,草长莺飞,吐故纳新,阴气衰退,生气旺盛。 记得清明前几天,不管农活多忙,父亲和叔叔都会息半天,带上我们去填坟,大人会挑着担子带着锹,我们帮拎着纸和香,尾随他们身后,到了公墓,父亲和叔叔先用锹铲去墓上的杂草,再从河边挖几担湿的土填培到墓基上,让我们几个小孩用烂泥把墓柱抹一遍,他们再挖两个锥形的墓帽,一颠一倒扣在墓柱上,一番忙碌,焕然一新,任务就算完成了。 墓修葺一新了,我们拿出纸,香,父亲最大,他点燃香和纸,我们一一叩拜,父亲和叔叔还会在周围的坟上点燃几张,我想知道,但又不敢问,长大了才懂了,那也是故人们的邻里和谐。 清明节前几天,只要闲下来,母亲会拿出带锡的纸,让我们学着折元宝,听说折元宝也有讲究的,要有太阳的天气折,折很多很多的元宝,放在箩里,清明这天,母亲会拿出放着元宝的箩到太阳里晒。祭祖的这天,母亲会做出几碗菜,大计是这些农家菜:一碗肉,一碗鱼,一碗砣粉,一碗豆腐,一碗粘饼,一碗米饭,家里祭拜几位先人,就在米饭碗上插上几双筷子。 桌子上准备好供品,父亲从箩筐里倒出元宝,父亲嘴里念叨着先人的辈份,祷告着让他们回来吃饭拿钱,我们小孩赶紧忙着跪地叩头…….。等元宝纸燃尽了,父亲又会祈祷一番,再着几个揖,然后移凳撤菜,祭祖的典礼就算完成了。 祭祖就是一种寻根的传统,纪念先人,不忘根本,过了清明,在农村又要开始一年的大忙了,谷雨一到就要播种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