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沉默四十年 ——访抗美援朝两次一等功荣立者沈学勤 沈学勤,这是一个只有江苏省兴化市唐刘乡西戚村的人们才熟悉的普通的名字。然而,除了自己的老伴,西戚的村民也没有想到这个退伍回乡四十年,勤劳耿直的老头儿曾经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等功臣。
最近,唐刘乡民政部门在进行调查登记工作时,才看到沈学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两次荣立一等功的证书和奖章。英雄沉默了四十年,青春和功勋已经永远载入史册。脱下军装,回乡务农,沈学勤把自己的忠诚和热爱又全部倾注在养育自己的这方土地上。
在西戚村我见到了这位身体依然健壮而讷于言辞的英雄,谈起战争年代的旧事,英雄的叙述自然流露出不加掩饰的自豪,他总是用“到今天我都清楚地记得”一次一次回忆那过去的故事。
早在1947年春,年仅14岁的沈学勤就参加了革命,成为溱潼团游击连最小的战士。解放战争后期,反动派的军队作垂死的挣扎,战争形势十分严峻,游击连长以年龄太小、身体太瘦弱不适应艰苦的游击战的理由,让沈学勤回村坚持革命。1949年1月,沈学勤再次归队,并被选入县大队,后来被入选华东军区扬州独立团特务二连,成为炮兵连的一名炮手,随部队转战苏北、苏中大地,在枪林弹雨中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大小小的战斗,为新中国的解放作出了贡献。
1950年底,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拉开了序幕,沈学勤积极报名参加了志愿军。1951年1月的一个夜晚,沈学勤随第二批入朝部队雄纠纠气昂昂跨过了鸭绿江。
老沈回忆说,当时自己所在的团是补充东北军区的部队,到朝鲜看到的是焦土、黑雪、死亡和战火,那些被这些白衣民族歌唱过舞蹈过的城市、名胜,只剩下名字这个空洞的符号。赴朝后,沈学勤参加的第一个战役是顺川战役,沈学勤所在班俘获了一个白种人、两个黑种人,这一仗沈学勤立了三等功。
平壤战役是一次大战役,时在1953年3月,敌我双方投入兵力几十万,战争十分激烈,七天七夜的战斗,使得每一寸土地都燃烧得发烫。沈学勤所在排夜间奉命潜入平壤机场,将汽油浇在停放在机场上的美军喷气式飞机及机场上的主要设备,点燃并烧毁,削弱了美军的战斗力。收复平壤后,沈学勤和活着归来的战友全部荣立了一等功。沈学勤也因此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班长。
1952年7月,沈学勤调入志愿军后勤总部第一分部警卫连,在韩国广山战役中,他所在的部队负责增援补给。在一段必经之路上,美国投下了上百颗的子母弹,补给运输车队难以前进,前方部队已战斗了几天几夜,给养中断,形势十分危急。一批又一批排除炸弹的战友倒下了,运输部队仍然无法前进。沈学勤赴朝前曾听苏联专家讲过排弹技术,便主动请缨,要求独自前去开路。连队首长在含泪记下他的家庭情况、村庄和父母姓名后,紧紧地和他拥抱,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老人回忆说,那个时候已经看见了一步之外的死亡,但没有任何惧怕,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战争失利我们将会面临最大的死亡,所以必须上去扫清运输给养道路上的障碍,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一个多小时后,沈学勤在战友们的协助下顺利引爆和排除了一百多枚子母弹,让几十辆卡车安全通过了封锁区。这次战役胜利结束后,沈学勤荣获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颁发的一等功臣证书;同年八月底,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还向沈学勤的父母发来了贺信。沈学勤英勇排除子母弹的事迹,一时为战友们广为传颂,志愿军战地报纸也对此作了详细报道。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了,沈学勤以其两次荣立一等功的功绩,被部队选派到志愿军军官学校学习。学习期间,沈学勤家乡遭受洪灾,他父母写信给他要他寄些钱回来。但沈学勤已把自己存下的全部津贴都支援给了其他遭灾的学员,自己已是身无分文。这事被部队领导知道后,领导瞒着沈学勤给他的父母寄去了300元。一年后,学校因故解散,全体学员奉命回国,沈学勤也因此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兴化市唐刘乡西戚村,从此解甲归田,开始了他平淡的农耕生活。
在这四十年平凡而沉默的乡村生活中,沈学勤秉承了土地的性格和品质,踏踏实实建设着自己的家园。他先后担任过生产队小队长、村贫协主任和村民兵营长等职务。四十年来,沈学勤从未向人炫耀过自己的辉煌历史,更没有居功自傲向组织、向政府伸过一次手、邀过一次功。当笔者不断地询问老人“为什么”,以期挖掘出“闪光”的回答时,老人却以平缓的语调真诚地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乡亲们都遭了灾,政府也在勒紧裤带子,我凭什么伸手提要求?大呼隆的年代,大家都很穷,我是见识过死亡的人,怎能连个穷字都顶不住?现在子女都大了,国家也日益强盛,日子正在好起来,我还有什么必要去提要求?何况在我们村,我家也不是最困难的。
四十年来,老人所拥有的是一份怎样的平常呀!
西戚村的村干介绍说,老沈有五个子女,三个女儿和大儿子都已成家,小儿子也快要办婚事了,原先他退伍回乡,政府安排给他的三间住宅,他已让给大儿子结婚成家,老俩口住在新砌的房子里,两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老俩口种了七亩半责任田,日子其实还比较清贫。在老人的住所,我们看到的的确是一个清贫的农家景象,陈旧的家具,甚至没有一张大桌子,炎热的夏季,家里连一台电扇都没有。沈学勤的老伴唯恐来客怕热,一边递过来芭蕉扇一边抱怨天太热。扇子虽然给我带来了凉爽,但我的心里更希望能扇掉老人生活中的艰难和清贫。村干部说,老沈的日子并不宽裕,子女的婚事一桩接一桩,前面花钱亏的空还没来不得及补上,后面又要接着用钱了,生活负担太重。加上新砌的这个房子,不知道已经欠下了多少债,但是老沈从来不拖欠集体一分钱,总是带头完成上缴任务,以一个老党员的形象感染和带动着周围的群众。
在沈学勤的住处,我们看到了他珍藏了四十年的立功证书、奖章,纸张已经脆黄,奖章也已经失去了当初的光芒,但所有在场的人在那一瞬间都像是被什么魔力给定住了身子——为那神圣的威仪,也为那四十年光阴并不能掩盖住的光辉!我们说,英雄理应受到特殊的礼遇,而你却度过了四十年平淡的日子,你还记得过去的辉煌吗?你怀念过去的时光吗?老人内心的波涛只在他的嘴角牵起一个毫不引人注意的颤动,老人说:1953年2月20日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日子,那一天我和志愿军的100多名功臣受到了已故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金日成主席的亲切接见。我时常怀念那些一起跨过鸭绿江但永远也不能再回来了的战友们,他们牺牲了,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我不但活着回来了,还得到了这样的荣誉。我已经很满足了!
这位沉默了四十年的志愿军英雄,像金子一样,只要耐心为他拭去岁月的尘埃,他依然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辉。
【作者附言】(此文在《扬州日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解放军报》等数十家新闻媒体报道后,沈学勤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曾被应邀赴京与全国三十名老英雄登上天安门,参加了国庆观礼活动。沈学勤同志已于6年前困病逝世。清明时节谨以此文缅怀英雄沈学勤!) 作者:沈培林 1995年55月初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