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以北一百多里远的苏中里下河地区,流淌着一条被誉为兴化南部地区母亲河的河流——蚌蜒河。
蚌蜒河是苏中里下河境内的一条东西向的重要河流。蚌蜒河,古代亦称“驳盐河”,全长近50公里,东西流向,源自唐蒋庄邻近的陵亭阁,与兴化境内的卤汀河和南官河交汇于陵亭(今老阁村),蜿蜒东流至东台后入黄海。蚌蜒河是历史上重要的盐运通道,在蒋庄穿村而过,流长六华里。
据记载,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挑河;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东台、兴化两县共同疏浚;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拓浚筑圩,光绪十四年(1888)于沿河南岸兴筑蚌蜒堤,以挡归海坝下泄洪水南侵;1950年6月,苏北行署通令拆除战争期间筑的土坝,以利排灌和航运。
蚌蜒河可谓是两岸人民的母亲河,它主要起到灌溉泄洪、沟通水系、水路运输的作用。尤其是水路运输,在古代,水路运输是极其重要的运输方式。蚌蜒河一直到20世纪末都还是重要的航道。
蚌蜒河畔自古风光旖旎,文人墨客亦留有印迹。据《东台县志》卷有诗云: 秋色今年较若何,暮林残叶响如梭。松杉落日浮云尽,霹雳寒声夜雨多。望里悬灯纷列宿,坐中横带出双河。无端又作经秋客,惭愧棲心住涧阿。
据记载,蚌蜒河是一条半自然半人工河流。听老人讲,过去的蚌蜒堤既宽又高,堤上竖有沥青通讯电杆,晴天还能通汽车。战争年代堤上经常过兵,惹得圩北民众纷纷驻足观看。
蚌蜒河也是历史上重要的盐运通道。自北宋至明代400 多年间,兴化境内的丁溪、草堰、白驹、刘庄、小海等盐场生产的原盐由串场河经蚌蜓河进入南津,再经陵亭阁(老阁)向西至高邮、扬州,向南至海陵(今泰州)。此外,由海陵(今泰州)、扬州及江南、安徽等地区前往兴化、盐阜的商船、客船和官船也经过该水域,故蚌蜒河水道在历史上也是十分的繁忙。
自古以来蚌蜒河从未因孤独而存在,除了我们熟知的圩南圩北将两岸人民烙上了印记外,早在三国时,魏、吴即是以蚌蜒河为界,位于蒋庄村蚌蜒河以北,至今留有芦秫(高粱)沟、走马沟、送命沟、荒田沟的河流名称。陵亭(老阁村),位于四水相汇和三县交界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一场战事当为晚唐大顺元年(公元890年)的“陵亭之战”。
事载《资治通鉴·唐纪》“大顺元年,春,正月,汴将庞师古等众号十万,渡淮,声言救扬行密,攻下天长,壬子下高邮。二月,庞师古引兵深入淮南,已已,与孙儒战于陵亭,师古兵败而还”。这是一场典型的军阀混战,也是一场决定淮南霸权归属的决战。双方各陈兵10万,水陆并进,于旧历二月十九日(已已)展开鏖战,主战场就是以陵亭为中心的里下河腹地。战争十分惨烈,杀声震野,烈焰冲天,尸横遍野,血肉纷飞。孙儒巧妙地利用地形谙熟之利,以逸待劳。最终击溃了劳师远征的庞师古。
这场混战,“兵火之余,十室九空”(《资治通鉴》卷259)“庐舍焚荡,民户丧亡”(《新唐书》卷224)。据说当年与陵亭镇相邻的繁华古镇陆家庄和七家店,就毁于这场持续六年的战火。
大唐薛仁贵征东,在今沈伦镇关口(蚌蜒河与老唐港河交汇处),扎木筏(蚌蜒河最近一次疏浚时曾出土木筏),征伐东瀛扶桑国,屯兵穆家堡西首时留下了“将军塘”的传说。蒋庄七仙湖有许多霸王桩的遗迹。这些都说明薛仁贵可能在此水乡泽国操练过水师。
薛仁贵征东(影视资料)
据《盐城县志》记载,射阳太守陈琳奉檄驱民北移,结果200里间士民纷纷由此渡蚌蜒河,南下吴陵。元末,徐达大将军率大军攻农民起义军张士诚部,自柴墟夺泰州后即挥师陵亭镇(今老阁村),屯兵附近之瓠子角,逼降兴化,扼制通泰,并据此阻江北“十条龙”南下援平江。
历史选择了蚌蜒河,蚌蜒河造就了历史。
与蒋庄村临近的武泽村蚌蜒河河北,还是国民党中将陈中柱牺牲之地。1941年6月初,日伪军分几路扫荡,包剿鲁苏皖游击总指挥部坚持抗日的部队,主要矛头对着陈中柱指挥的第四纵队。
国民党中将陈中柱(1906-1941)
由于敌人来势凶猛,李明扬总指挥未能及时把敌情通知陈中柱,致第四纵队遭突然袭击,边打边退,部队伤亡愈来愈多,最后被迫退到蚌蜒河一带,分乘小木船行动,同日伪军打了几天。
一天,兴化老阁村方向开来十几只敌军汽艇,武家泽的敌人又卡住前进道路,陈中柱当即决定,将妻子王志芳和六岁女儿让卫兵杨凤高领着转移,他带着卫兵去阻击敌人。因为他身材高大,拿着望远镜,冲在前头,被武家泽的日伪军发现,一梭子机枪扫过来,他身中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35岁。
苏中地区游走在草荡间的抗日队伍
敌人打扫战场时,发现了他的尸体,把头割下带到泰州去向日酋南部襄吉请赏,无头尸体,由当地百姓用门板钉了一口棺材下葬,并插上一块写着陈中柱将军的木牌。后来,他妻子王志芳不畏惧日军封锁,单刀赴会从泰州找回丈夫头颅,这才重新安葬在泰州西门外西仓桥下一个唐姓地主的田里。1987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追认陈中柱为革命烈士。
古老的蚌蜒河,有过历史,有过悲壮,有过辉煌。
如果说长江黄河是整个华夏儿女的母亲河,那么蚌蜒河应当是母亲身上无数筋络中至关重要的一根,她用甘甜清冽的河水滋养了两岸百里鱼米之乡的优秀儿女。如今的蚌蜒河虽失去了当年的部分功能,但芳华并未褪尽,只不过用另一种美的存在展现在世人面前。
苍茫雨帘,迢水悠悠,水气氤氲。夏日,划着木桶、小船儿采菱、采芡实的村姑,娴静而水灵质朴,颈项里戴着翠绿的水草项链,芦荻摇曳,顾盼生姿。水凫出没于菖蒲、茱萸、菡萏间。岸上,高大的垂柳、水杉葳蕤而挺拔,彰显着一种独特的原生态之美。它昭示着蚌蜒河是不朽的,蚌蜒河是永恒的。
传说也好,野史亦罢,历史上的蚌蜒河以其发达的水上运输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今天的蚌蜒河交通虽然不是十分的繁忙,但她仍然是兴化南部地区的一条重要的交通和泄洪通道,静静流淌的河水仿佛是她甘甜的乳汁,仍然在滋润着两岸的儿女。
作者简介:吴传志,原籍蒋庄,高级教师,中心小学副校长、党总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