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酒的历史,一直是东台人津津乐道的事儿,不少人都说,这酒,千年前范仲淹的母亲就喝过。宋朝天圣年间,范仲淹在我市西溪任盐仓监官,时值范母体弱多病,却厌服汤药。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筹莫展,八方求医。可巧的是,当地一名医给了范公一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药,制成药酒“八珍汤”即陈皮酒饮用。范公照此法制成药酒,欣喜的是范母不仅喜食,而且很快病就好了。
范仲淹和陈皮酒的故事,东台民间还有很多,人们说,修建范公堤的一年,雨雪连旬,修堤民夫多病不起,范公也令人配制此酒给民夫服用,民夫饮用不久病愈。人们还说,当时东台民间甚是缺医少药,特别是妇女产后体弱多病,范公见此亦在民间推广饮用此酒。
种种传说,给陈皮酒注入了酒文化之外更多美好的寓意。这些美好也随着陈皮酒的流传而沁入了东台人的文化记忆。
事实上,陈皮酒的悠久历史,不仅止于传说,也确实有据可考。据史料记载,“东台陈皮酒”一词,最早见诸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67年)《东台县志》卷十九?物产?酒之属,书中记载“枣儿红、竹叶青、玉兰、白烧、元密、陈醅瓮”中,“陈醅瓮”即指东台陈皮酒。因该酒酿制后用瓮贮藏,取名“陈醅酒”,“陈醅”谐音陈皮,而酒中本就含有陈皮,因而东台人多称之为“陈皮酒”。到清代中后期,东台陈皮酒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城内生产作坊多达数十处,这些酒酿作坊以“张永盛”作坊规模最大,其用上代传制的陈醅瓮独特配方酿制陈皮酒,生产的酒质列为同行之首,其在东台城区开设的“张二房糟坊”,专售用糯米、中药酿造的“陈醅瓮酒”,张永盛后裔,也一直是东台陈皮酒酿制的主要传承者,其酒配方一直沿传至今。在那个年头,东台城注酒的唱和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外埠商人慕名而来,争贩此酒,成为一时盛事。
酒与诗的结合,才是动人无比的中国韵味。
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吴嘉纪为它赋诗:“暇日留宾酒酿瓮”。
著名作家、诗人白桦为它题词:“何以延年,陈皮佳酿。”
著名散文作家袁鹰为它点赞:“借问佳酿何处,酒家盛赞陈皮。”
当那焦糖琥珀色的陈皮酒被注入酒杯,中国式的酒文化在东台历久弥新。
东台陈皮酒的成名,来自悠久的历史,更来自酿造者的匠心。千年来,陈皮酒的酿造者们在用料、做工上都十分讲究。堤西地区红砂土生产的优质麻筋糯米,里下河地区特有的天水、河水、井水是原料,加以陈皮、黄芪、党参等16种中药,采用淋饭法,经过浸渍、蒸饭、淋饭落缸、拌曲搭窝等14道工序才能酿成此酒。从张永盛到张兰荪、郭任天、孙益忠,再到周春倩,一代一代的酿造者们,传承和保护着陈皮酒的技术和配方,操作师傅言传身教代代相传,发酵时的季节与时间的长短、生产经验和温度掌握都来自一年年的经验累积。
如此酿造出的陈皮酒,酒色橙黄,绵润甜爽,香味独特,作为特殊的甜型黄酒,该酒素有“液体蛋糕”之美称,在黄酒家族中独树一帜,具有补气养血、益肝强肾、祛风散寒、舒筋活络、理气开胃、壮筋健体的功效。漫长岁月里,在东台,无论男女老少,都爱饮用此酒,特别是产妇每餐前温饮一杯,以此散寒温宫,促进子宫恢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一传统的手工技艺在现代走向了新的历程。1956年,台城七家私营糟坊,组成公私合营东台酒厂,生产技艺传承人孙益忠亦作为私方代表进入酒厂,沿袭清“张二房”槽坊中药浸泡秘方,采用现代科学酿制、传统淋饭法工艺,保证了陈皮酒的生产工艺的完整性及产品的质地口感,陈皮酒生产工艺得到及时的保护和传承。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57年酒厂陈皮酒的年生产能力为275.5吨,到了1987年,年生产陈皮酒已达2186.65吨。三十年,增长了近十倍。
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这道酒,1984年参加了美国芝加哥国际博览会,1987年获中国首届黄酒节质量评比一等奖,1988年获中国保健品金鹤奖和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质奖,1994年又获全国黄酒协会银质奖。2009年陈皮酒酿造技艺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3年被评为“中华历史文化名酒”,2015年更是荣获“江苏省老字号”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