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论坛-戴南在线-戴南人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5509|回复: 0

兴化人熟悉的旋律——板桥道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4 10: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听!兴化人熟悉的旋律——板桥道情

方志科 史志兴化

   郑板桥(原名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朝学者、书画家、“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他的书画可谓人人皆知,然而他的文学作品较之其书画毫不逊色,他的文学成就涉及诗、词、道情、文章等方面,“板桥诗文,自出己意,理必归于圣贤,文必切于日用。”他主张直抒胸臆,“道着民间痛痒”,反映和服务于现实生活,其中尤以他的 《道情》十首最为闻达


演唱者:乔军   作曲:戈弘 发行:欧乐文化。


    

什么是“道情“


   “道情”是一种民间小调,原为道家用以传道的配乐,故名“道情”。因道士唱乐歌时以鱼鼓简板伴奏,故又称“鱼鼓道情”或“渔鼓道情”,后因其曲调优美而又便于一般人吟唱,加之一般可一人演唱,其伴奏使用的鱼鼓、简板既便于携带又可自行伴奏,故易流传至民间,成为民间艺人谋生之手段,使得道情由“雅”走向“俗”,逐步形成为曲艺说唱艺术中的一个分支。民间艺人走街串巷,在书场、小剧场、茶馆、旅行帮(轮)船中,以道情曲调演唱“珍珠塔”“十把穿金扇”“白蛇传”“孟姜女”等民间故事,深受百姓喜爱。


什么是“板桥道情”?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邑人郑板桥十分欣赏这一在当时普及的民间艺术形式,于37岁时创作《道情十首》初稿,后几经修改,直到51岁时方才终稿。后人为标示作者,特冠以“板桥”二字,遂名为“板桥道情”。    

     郑板桥以其傲骨亮节及压抑和遁世的文人情怀,采用道情中“耍孩儿”曲调,填词十首,充分体现其民本思想,道出人民群众对清王朝民族压迫政策的强烈愤懑,抒发刺世嫉邪之情,直摅牢落不平之气。

江泽民同志与“板桥道情”


这十首道情词经艺人手执鱼鼓简板,到处演唱,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并传唱赞颂。

作为江苏扬州人,江泽民同志在青少年时期就爱唱郑板桥先生创作的《道情十首》,一直记忆犹新,在扬州视察期间曾亲自询问该曲。后江泽民视察泰州期间,兴化市新培养的传承人曾前往泰州向江泽民汇报演唱郑板桥创作的《道情十首》,并合影留念。


道情十首


 ——郑板桥



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来往无牵绊。沙鸥点点轻波远,荻港萧萧白昼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
  

老樵夫,自砍柴,捆青松,夹绿槐;茫茫野草秋山外。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
  

老头陀,古庙中,自烧香,自打钟;兔葵燕麦闲斋供。山门破落无关锁,斜日苍黄有乱松,秋星闪烁颓垣缝。黑漆漆蒲团打坐,夜烧茶炉火通红。
  

水田衣,老道人,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相厮称。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却教人何处可寻?
  

老书生,白屋中,说黄虞,道古风;许多后辈高科中。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掩柴扉,怕出头,剪西风,菊径秋;看看又是重阳后。几行衰草迷山郭,一片残阳下酒楼,栖鸦点上萧萧柳。撮几句盲辞瞎话,交还他铁板歌喉。
  

邈唐虞,远夏殷。卷宗周,入暴秦; 争雄七国相兼并。文章两汉空陈迹,金粉南朝总废尘,李唐赵宋慌忙尽。最可叹龙盘虎踞,尽销磨燕子、春灯。
  

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裏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作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
  

拨琵琶,续续弹;唤庸愚,警懦顽;四条弦上多哀怨。黄沙白草无人迹,古戍寒云乱鸟还,虞罗惯打孤飞雁。收拾起渔樵事业,任从他风雪关山。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


郑板桥简介源自百度百科;

正文部分源自《兴化市志(1991-20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经营性网站许可编号:苏B2-20180589|兴化市戴南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56877号-3 )|苏公网安备32128102010083号

GMT+8, 2025-4-7 09:13 , Processed in 0.066095 second(s), 23 queries .

网站内容投诉举报电话:18051140001

Copyright © 2014-2021, 兴化市戴南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