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家庄,地处蚌蜒河南岸,唐港河西侧,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隶属水乡兴化,名镇戴南。管家庄民风淳朴,人丁兴旺,尤以村民团结互助,拼搏进取著称。一年一度的庙会和龙舟赛,办得红红火火,闻名遐迩。所以虽然相对偏僻,却是远近闻名的大庄子。
管家庄是外婆庄,我在十岁之前跟母亲去过很多次。走过几段或宽或窄的田埂,跨过了唐港河大桥,管家庄就在眼前了,总共大概三四里路的样子。记忆中,母亲总是一路关照我,一会进了庄,得懂事点,看到人要叫人,年纪大的就喊婆嗲嗲婆奶奶,年纪轻的就喊娘舅舅母,外婆庄上,这么叫准没错。

母亲这么说,我头点得如同捣蒜一般,连声答应,生怕不带我去似的。可是真的进了庄,遇见人了,却烂泥扶不上墙,面红耳赤的躲在母亲身后不好意思喊。母亲不得已,只能和人家自嘲,我家小伙没出息呢!叫人都不会!管家庄人必然哈哈一笑,没得事,没得事,不用喊的!这小伙,秀气得凶滴!一会来家玩啊!
管家庄南北东西四个村,我那时尚幼,南北分不清,自然也就不知道东西,不过,常言道,要吃啥,外婆家。方向东西分不清,吃的东西不会少。刚踏进外婆家门,炒米糖连吃两块,炒蚕豆揣两把裤兜里,外婆亲手做的满是白粉的柿饼拿手里,然后我就屁颠颠的跑出去玩,把外婆的一句乖乖肉当心点哎远远的丢在身后。记忆中,我最喜欢玩的地方,是外婆家前面不远处的广场。
记忆中的村中广场,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特别是一大早,买菜的,买早点的,扛着大锹钉耙下田的,人声鼎沸,热闹的很。印象中广场边上有一座小桥,说它是桥,它又不像是桥,大概是因为常年累月的淤泥所致,桥下的泥土已经几乎和路面持平,看上去所谓的桥,只是突出路面的几块拱形石板而已。不知何故,我就喜欢在那桥上走来走去,这头走到那头,那头走到这头,乐此不疲。直到外婆寻来方才作罢。

记得有一次去外婆家,恰逢下雨,母亲和外婆说着家常,我趴在窗台前无所事事,看着窗外的雨连绵不断的下着。突然我一声惊呼,婆奶奶!妈!快来看哦,真好玩哎,那人穿着木头走路!惹得外婆和母亲哈哈大笑,呆小哎!那是木屐,专门下雨天穿的!这个笑话,母亲后来说了好多回。那天的雨下了整整一夜,第二天早晨我们回家之前,我又去了广场看了,河水上涨,波光粼粼,旱桥成了真正的桥。
外婆家屋后有个很大的菜园子,种着各种蔬菜,舅舅很早便在苏南安家,那么多蔬菜外公外婆根本吃不完,大部分都是送给邻居们吃,外婆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邻居好,赛金宝。每次我和母亲去玩,外婆总是和母亲说,哪个对她照顾的很,哪家对她像一家人似的,母亲听了,便很宽心,后来母亲也常说,外婆庄上人,真的很好,做子女的都不如邻居照顾得多。再后来,外公外婆被舅舅接到苏南定居,老屋也卖了,我们就再没去过。

外公外婆已经过世三十多年,四年前,我的母亲也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是,管家庄一直在,而且越来越兴旺,没有了外婆的庄还是外婆庄,没有了母亲的管家庄终究还是母亲的根,当然,也是我的根。那算不得桥的桥,还是桥。那桥就是一根纽带,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花开花落,岁月变迁,忘不了的乡愁,忘不了的外婆家管家庄。
【作者简介:周春根,男,72年生,兴化戴南顾庄小良村人,初中毕业后在外打工至今,爱好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