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5月19日讯 (通讯员 袁开建 记者 王国柱) 长青菜的“土墩子”变成“戏台子”,“臭水河”变成了“滨河风景区”,老百姓的菜园变成了“花园”…... 5月18日,兴化市戴南镇姜何村,记者一行一边欣赏该村“华丽转身”后的美景,一边听取村干部讲述一个个“变旧为新”的小故事。 “戏台子” 长青菜的“土墩子”变成“戏台子” 在村中心,新近建成的一个古色古香的戏台子,总面积近80平方米。村委会副主任杨喜介绍,戏台子的前身是1966年建起来的一个砖土结构的“土墩子”。在那“大演大唱”的年代里,倒也红火了一阵子。1986年以后就“冷”了下来。一位老人看到这个土台子上长满了杂草,无人问津,就“开荒”种上了青菜。 去年清明节,一批在外经商办企业的能人为了回报父老乡亲们的关爱,自发捐资请来戏班子唱了12本戏,今年清明节又唱了8本戏。但都是用钢管、脚手架搭的戏台子,既费工又费本。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乡亲们提出,村里有现成的戏台子却不能用,却要“另起炉灶”搭台子,倒不如把它修好,让大伙儿乐呵乐呵。村里采纳大家的意见,多方筹资,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建成了这个戏台子。过年过节的唱戏,平日里就给村里的舞蹈队使用,为乡亲们“献艺”。
百姓凉亭
“臭水河”变成了“滨河风景区”
村南的一条小河边,施工人员正在搭建一个木制的30米长的九曲桥。村党总支书记范建伟告诉我,这里将成为一个供村民们休闲的水上景点。与之相连的是村里的一条夹沟河,长100多米。由于长期不疏浚,河水变黑、变臭,每到夏季,蚊子苍蝇到处飞,老百姓意见较大。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村党总支、村委会决定,全部疏浚建成一个“滨河风景区”。 记者在现场看到,昔日的“龙须沟”,成了一个水清岸绿的“河边公园”。沿河驳岸下面长在河底的水草依稀可见;两边的水泥栈道依水而建;一旁的树木花草在夏日的清晨散发着阵阵清香。正在河边洗衣服的农妇沈珍红告诉我:“这里以前不要说洗衣服了,洗拖把我们都嫌脏……” 走在两年前修建的创业桥上,3位老农正用小船在在打捞河中的漂浮物,领头的是70多岁的老党员赵荣明。他告诉我,村里成立了党员服务队,每天有人值班、巡查……“抓党建,促美丽乡村建设是个行之有效的好形式。” 范建伟有感而发。桥北侧,一个新建成的飞檐翘角的百姓休闲凉亭出现在我的面前,与之相连的是一个曲折的回廊。范建伟说,这里原是一个村民堆放杂物的地方,村里动员他们清理后,建起了一个小景点。 “文化墙” 百姓的菜园变成了景点 记者看到村中不少老百姓的菜园子,不再是以前的“竹篱笆”、“柴篱笆”,而是砌起了颇有古文化韵味的40公分左右高的砖头墙。范建伟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村中不少老百姓房前屋后都有废弃的砖瓦、坛坛罐罐,如若合理利用,则能得到“变旧为新”的效果。尽管这些菜园子里长的蔬菜品种不一样,但感到一股清新之风迎面而来。在村里,记者看到至少有九个地方的小型废弃的房屋正在拆除。范建伟说,这都是过去的猪圈、粪坑,拆除后全部栽种花草,变成村中小型花园。“变旧为新,在我们村已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成功的实践。” 范建伟举例说明。 据介绍,去年初,镇村干部在开展大走访、大落实活动时,老百姓反映每到下到大雨时,村里一些巷子里“能养鱼”;有的地段违章建筑占据了大半个巷道,“走路都要侧过身子才能过去”。村党总支、村委会在落实整改措施时,决定对所有的老巷子进行改造,开挖下水道,浇筑水泥路面。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村里的3500米老巷道全部整修一新,墙上全部刷上了白蓝相间的涂料,水泥路通到95%以上的农户家门口。昔日斑斑驳驳的老巷道,变成了一条近1000米长的文化墙。有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村民行为规范、村民守则、家风家规家训、名人名训等宣传内容,成为这个古老村落的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