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记忆】
兴化“六大碗”,你吃过吗?
兴化千垛油菜花海
兴化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又名楚水,位于江苏省中部,江淮之间,里下河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网密布,河泊纵横,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兴化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和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兴化水上森林公园
老一辈兴化人经常称赴宴叫“吃六大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叫法呢?“六大碗”又是由哪些美食组成的呢?今天咱就来揭秘老兴化的乡土美食——兴化“六大碗”。
老兴化乡间的酒席
80年代左右,出生的兴化人都应该记得“六大碗”。其实,“六大碗”就是“喜酒”的代名词,说吃“六大碗”去,其实就是指吃喜酒去了。因为“六”和“肉”在兴化方言中发音相同,所以“吃六大碗”又有“吃肉,吃大餐”的意思。
老兴化“六大碗”
在农村,妇女把箱子里已经压得板整整的衣服穿上身,头上抹点梳头油,自行车龙头上挂个布包,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与见面的每一个人打招呼,恨不得告诉所有人,去吃“六大碗”了。因此,一个村上的人都知道,谁家七大姨、八大姑家今天什么事情,谁谁去吃“六大碗”了。那时候,乡下人一年到头在地里劳作,逮上个吃“六大碗”的日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骑着自行车 穿行在乡间的小路
那个年代,兴化乡间的婚喜事都是三天。第一天到亲戚,又叫“待媒”。这一天的下午,亲戚们都到了,有的还携老带幼,举家出动,晚上还要在主家打地铺。主家见了很高兴,人越多越好,要的就是热闹。亲戚们都要出“份子”钱,这是不成文的约定。第二天“正日”。这天娶亲,下午新娘子进了门,主家招待庄客的那顿饭是娶亲交响曲的高潮,因为主家要用“六大碗”来待客。第三天“散亲”,午饭多是这些天的剩饭剩菜,庄户人家不喜欢浪费,大家照样吃得欢天喜地,拿了主家送的馒头、糖果回家。
乡间的婚礼
乡下厨子在农家院里搭起了灶台
忙碌 配菜
待上桌的冷盘
乡下厨子争分夺秒 做好每一道菜
第一道热菜 肉皮杂烩出锅 趁热上菜
这样的农家宴席一般多摆在自家堂屋,四张八仙桌,一桌八人,贵客或德高望重之人坐于此屋。有些人家还需向左邻右舍借板凳、借桌子,借锅碗瓢盆。门户大的人家,自家堂屋摆酒桌不够,还要向邻居借地方摆桌子。主家堂屋里的四张桌席也分主次,东北角桌为上桌,西北角桌为次席。每桌座位也有主次之分,东北桌的东北面朝南的座位为一号席,多般坐着舅爷爷或最德高望重的人,兴化“六大碗”起菜的第一道菜都是从此桌开始。
八仙桌 凳
老兴化人讲究规矩和礼数,十几岁的孩子勉强可以上桌,小一点站在妈妈的座位后面吃点,年纪不大不小的孩子只能在厨房里吃。就这样,很多孩子还是被乡间的大人称为“跟路精”、“好吃精”,想想都心酸!(“跟路精”一般是老兴化人对缠着长辈要求一起赴宴的孩子们一种幽默的叫法。)
兴化乡下人家的灶台(一)
兴化乡下人家的灶台(二)
兴化乡下人家的灶台(三)
虽然称之为“六大碗”,但菜的数量上却不止六种。兴化“六大碗”用来盛菜的碗深、口大,叫斗碗,也叫海碗,这样装的菜量多,以示主人的豪爽。
斗碗 海碗
冷菜拼盘
桌子中间是一个冷菜拼盘。拼盘是一盘糖醋萝卜加芫荽(香菜)拌的,上面覆盖一层切成薄片的盐水猪肝,边上围一圈咸鸭蛋或者皮蛋,再添些花生米、海蜇、虾片等,中途如果不够了,就再添点糖醋萝卜。
兴化“六大碗”的冷盘(一)
兴化“六大碗”的冷盘(二)
兴化“六大碗”的冷盘(三)
第一道菜【膘,又称肉皮杂烩】
猪肉皮,兴化方言里又叫“膘”。加青菜、肉片、鱼圆、茨菰(慈姑)等配料,一同以骨汤煨炖,浓白醇香,鲜美无比,诱人垂涎。无膘不成席,号称“江北头道菜”,这是老兴化的礼数。
肉皮杂烩的主要原料——膘piào
香气扑鼻 肥而不腻 肉皮杂烩(一)
香气扑鼻 肥而不腻 肉皮杂烩(二)
第二道菜【肉坨子,又称糯米肉圆】
这道菜在兴化是必须要有的,称为“大菜”。办喜事的人家,在上这道菜时,吹手会吹奏乐曲。一般一桌八个人,一碗二十五个肉坨子,一个人三个,碗里还余一个,富余之意。吃到肉坨子,大人常常拿小孩开玩笑,说是一人六个,孩子一听信以为真,加之又喜好吃肉坨子,硬赖着要吃六个,逗得一桌人笑个不停,玩笑人只好把自己的肉坨子省给孩子解馋。
兴化肉坨子不是纯肉圆,而是糯米肉圆,肥而不腻。乡下人家每至腊月底炸肉圆忙年夜饭,香味四溢,而村童为吃上几只刚出锅的脆坨子,眼巴巴的,不知苦盼了多少时日。
肉坨子(肉圆)的主料是猪肉和糯米
炸肉坨子(糯米肉圆)
炸至焦黄色 需尽快捞起
肉坨子出锅 放凉
肉坨子摆盘 上桌
偷偷吃一个 外脆里嫩 唇齿留香
第三道菜【萝卜粉丝烧淡菜】
看似简单的一道菜,却代表着酒席上有了海货(海鲜)。淡菜是贻贝科动物的贝肉,味道鲜美,再配上萝卜、粉丝,原本只是简单食材的组合,可是滋味和营养价值却远远超过了某些高贵的食材,甚至远胜山珍海味。
萝卜粉丝烧淡菜 鲜美无比(一)
萝卜粉丝烧淡菜 鲜美无比(二)
第四道菜【鸡丝烩粉丝】
鸡汤鲜美,肉嫩味美,与其他地方的菜肴比较,同样是汤汤水水,同样是家常食材,却如此滋味奇妙。而兴化人也总那么实诚,一碗水粉鸡子,乃是乡野土鸡肉拆丝,与粉条、木耳、竹笋片等烩成。早年鸡肉比猪肉贵,或掺以部分猪肉。有些人家还会放鹌鹑蛋进去,味道更是鲜美。
鸡丝的鲜 粉丝的滑 完美
鸡丝的鲜 粉丝的滑 还有鹌鹑蛋
第五道菜【芋头茨菰虾米羹】
兴化人吃饭总讲究个好彩头,这道菜是兴化人最爱的家常菜,过年也是必吃的,里面加了芋头更是寓意吃芋头羹来年遇好人,还可以加肉丁、香菇丁、虾米,味道更鲜美。
虾米羹 鲜爽美味 一勺 又一勺(一)
虾米羹 鲜爽美味 一勺 又一勺(二)
第六道菜【红烧肉】
这是地地道道的家常菜,做这道红烧肉用得是上好的五花肉,而过去条件艰苦,也只有经济好的人家,用一大碗纯肉(肋条肉)。经济一般的人家用茨菰(慈姑)或者芋头衬在下面。但不管家庭条件怎样,逢年过节、招待贵客的肉还是要有的。一般红烧肉上桌时,已是酒过三巡,也是闹酒高潮时,方块红烧肉一调羹只能一块,用白糖煨得汤稠稠的。放到现在,大家都会嫌油腻,但那时候只要这碗菜上桌,男人们的酒肉文章便有得做了。好酒者往往找人打赌,说你吃一调羹肉,我喝一杯酒,肉没有了,就赌喝肉汤,最后是好酒者和好肉着都各得其所。
茨菰(慈姑)红烧肉 肥而不腻 人间美味
红烧肉 肥而不腻 美味爽口
差点忘了说,红烧肉在兴化称之为“大菜”,这道菜一般由设宴的主家端上桌子,而且要等燃放爆竹后方可动筷子(兴化方言描述为“放挂小鞭才能动筷子”),此时主家还要到桌子上一一敬酒,这是老兴化的礼数!
燃放鞭炮(放挂小鞭) 动筷子 吃肉肉
第七道菜【炒猪肝或者杂炒】
这道菜属于副菜,往往以炒肉丝居多,当然也有炒猪肝、炒猪心、炒皮肚等等。杂炒时,一般多用青椒或红椒为辅材,主要是考虑到菜肴的色彩。
大蒜炒猪肝 撒点胡椒粉 微辣 爽口
杂炒 撒点胡椒粉 微辣 味美
大蒜炒肉丝 肥美 可口
第八道菜【肚肺汤(全家福)】
肚肺汤是兴化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传统佳肴。白烧,里面搭点青菜之类,汤要乳白,猪的心、肺、肚煸香后加浓白汤、白酒烧沸,撒上胡椒粉、香菜,香味醇厚,滑嫩鲜爽。
乳白的肚肺汤 鲜爽 弹牙
来一口 美到心里来
第九道菜【甜菜】
甜菜一般是烧蜜枣、莲子银耳汤、藕粉圆子等,也有人家用水果罐头代替,比如桔子罐头、杨梅罐头、枇杷罐头等等,一般最受孩子们的欢迎。
糖水蜜枣 甜到心里来
藕粉圆 好甜美
银耳莲子汤 来一口 美美的
糖水杨梅 酸酸甜甜 孩子最爱
糖水桔子 酸酸甜甜 好开心
第十道菜【红烧鲫鱼,即红烧“刀子鱼”】
最后端上桌的是早就煮好的“刀子鱼”,盛上米饭,表示宴席到了尾声该上汤了,即“鱼到酒止”。鱼头对准主客方位,鱼有的时候上桌子是形式,不能动筷子或稍微动一动就要端起来,表示年年有余,图个吉利。说到鱼,不仅是兴化人,而是中国人都爱鱼,只要有宴请,餐桌上必定是有鱼的,都愿意相信富贵的鱼会给人们带来好运。而鲫鱼更是水乡兴化最常见的品种,因此宴请宾客时,餐桌上一道红烧鲫鱼那是必不可少的。
红烧鲫鱼(刀子鱼) 一个字 鲜(一)
红烧鲫鱼(刀子鱼) 一个字 鲜(二)
宴席的最后,桌子上的客人在吃饭时还会有汤,通常是青菜豆腐汤。人们说青菜豆腐保平安,“平平安安”的寓意不言而喻(老兴化人还有一种说法,青菜豆腐汤的寓意是做人要清清白白,清清爽爽。)
青菜豆腐汤 清清爽爽
时过境迁,兴化人早已不用“六大碗”设宴摆酒,招待客人。“鳗甲蟹”慢慢爬上了兴化人的宴席餐桌,“六大碗”渐行渐远。到后来,方桌渐渐变成了圆桌,“六大碗”渐渐变成了十大碗,十二大碗……菜品也在不断变化,和城里一样,现在有事情大家都习惯去饭店,就是在乡下,菜肴也是和城里差不多,已经很难吃到正宗的老兴化味了。饭店里宴席的菜肴上档次,有面子,“扒、焖、酱、烧、炖、炒、蒸、熘”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在家里忙活,下馆子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宴席模式。
现在的宴席基本都在饭店 “六大碗”渐行渐远
然而,我的胃从童年起就有了对“六大碗”滋味的记忆,在儿时那缺油少肉的味蕾里,“六大碗”就是世界上最美味的菜肴。那回不去的童年和那回不去的年代,我的胃只能将它们和故乡放在一起,慢慢回味。
兴化乡间的小河 水泥船(挂浆船)
在外的游子怀念兴化“六大碗”的醇厚味道,想念那一份岁月的沉淀,惦记那一种曾经朴素的情怀,牵挂那一份老兴化纯朴的乡情!
兴化乡间土灶台 灶膛(锅膛)里的柴火还在燃烧
【作者简介】沈桂江,男,80后,江苏兴化大邹人,现居于江阴,毕业于南京大学法学系,喜舞文弄墨,厌饭间无肉,知识产权法务一枚。
「来源:沐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