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盏红灯”,这是《灯笼》中的一段文字,意思是“唱戏”“挂神袍”“挂红灯”都是“还愿”的活动方式。 “还愿”我是知道的,《西游记》中唐僧生母借还愿之名,去金山寺,与唐僧母子相认。“许愿”是信徒在神佛前的许诺,许诺自己愿望达成后的“献出”。“许愿”多因生活中有难过的坎;迈过了那道坎,承诺就要去实施,是为“还愿”。 所还之愿多为善举,也就是“做善事”。唐僧之母托辞之愿是“许舍僧鞋一百双”,让和尚们告别“无鞋”时代,是为善事。 最常见的“做善事”是修路搭桥,方便百姓的生活。至于“盛伏舍茶”,那是给行人解渴;“腊八施粥”,那是给饥者果腹——现在腊八日寺庙施粥,只是一项文化传承了;受粥者,或是好奇,或是祈福。 “唱戏”,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是善事,此愿值得一许。“请戏班子唱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这一带还盛行。 “挂神袍”我就全然不知了。问度娘,也只是反复吴伯萧的这段文字,无解读。 至于“挂红灯”,很好理解。《灯笼》中如此写:“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可以想象,一位孤行客,行走在黑夜中,走啊走,走啊走,不知走了多久,不知走了多远,不知走到了何处,两眼茫然,心更是茫茫然。忽然看到远处有一盏明灯,那是什么心情?那是风暴中迷航的海船看到了远方的灯塔;那是沙漠中迷途的旅客耳边传来了一串串驼铃声;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访客,在山回路转后眼前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时的兴奋;那是夏夜遇雨、避雨无处的行者,在“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时的惊喜。 红灯高挂,慰藉孤行客虚惊的心;高挂的红灯,温暖了夜行者的心。行善者用他们手中的红灯,点亮了孤行客心中的那盏明灯,灯灯传承,红灯高挂,红灯不灭! 我们做教育何尚不是?教育其实就是以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以一颗心感动另一颗心。心心相印,代代传承。 当然,许愿还愿,多少有点迷信成分在里面,但我以为,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好,哪怕就是“迷信”。一个人信佛,他就不会“丧尽天良”,因为他怕堕入十八层地狱。现在的人就是因为没有信仰,他们做事才“肆无忌惮”,他们才坏事做尽,不断突破人性的底线。 欧美高知多信仰基督。基督的核心似乎是“与人为善”,最欣赏基督教徒吃饭之前的祈祷“感谢主赐给我们食物”。食物当然不是“主”赏赐的,而是自己挣来的,这个饭前仪式主要是让人们怀“感恩之心”。 我对我的学生说,以后上课前免去“起立”“敬礼”的师生致礼方式,改为所有的学生都闭上眼睛,来一声祷告:感谢老师给我们授课。 这只是个玩笑。诚如是,老师的地位就会提高了,学生就会珍惜上课的机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