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教后(一) 景泰蓝 语文部编教材八年级下册选录了《灯笼》一文,吴伯萧“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读之,多有感悟。记之。 一 在手电筒以及其他照明电器未出现的昨天,灯笼是外出照明的最重要的“灯具”,但它似乎是富人、官人的专利。 我的关于灯笼的最初记忆,来自于一部电影——舞剧《白毛女》。电影中,恶霸地主黄世仁大年三十夜强抢喜儿,他的狗腿子穆仁智等手中是提着灯笼的;灯笼纱罩上写着字,有写着“黄”的,有写着“积善堂”的。 我才知道富人夜出是有灯笼照行的,我的夜路上只有星星。我那时就萌生了一个愿望:我也要拥有一盏灯笼,我将提着一盏红红的灯笼,去找我的玩伴,一起去路灯下捉“土土狗”(蝼蛄);灯笼上写着“景”(我的姓)字,字一定用最大号的。 “灯笼”后来倒是真提上了。那是初中时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小桔灯》后,我也模仿主人公“小姑娘”的做法,自制了一盏“小桔灯”,那也算是半个“灯笼”了。可惜磨破嘴皮硬从寄宿生同桌那儿讨来的蜡烛头,外层半裹着的是路边捡到的用线缝合起来的桔子皮,不是纱布。可惜了,“景”字无从落笔,我本计划写上“三好生景”的。 官人夜行,灯笼是少不了的,这也是电影里的见到的。皇恩浩荡,官威森森,官员提灯笼队伍的规模比富人大得多。快看,那些靓装的丫鬟们,一对一对地来了,从电影荧幕中间聘聘袅袅地向我们走来了!快到我们眼前时,忽作水波分开样,往两边拐去,镜头拉近的大脸上,还不忘挤个眉弄个眼。屏幕前的小伙子们红了脸,是灯笼映红的,还是羞红的,还真不知道。那对对灯笼外纱上分明写着“尚书府”“某某县正堂”等字样,那是他们的“职衔”。 现在的灯笼上也有字,都是“福”“财”“喜”祈福类,或者“恭贺新禧”“欢度国庆”等祝福语,有点单调。我倒希望看到的是“职衔”与“姓”的组合,估计这也是官员、富人们的所想。 我想象过,陕西秦岭脚下别墅区门口,灯笼在风中摇曳,纱灯罩上写着: “省委书记 张” “市长 王”“ “开发商 李” “北大博士后 翟” 职衔灯笼高高挂,方便了群众,满足了虚荣,一举而两得,值得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