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论坛-戴南在线-戴南人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0

风中摇曳的星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2-11 05:5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前言

我似一点点的星光,努力地照见自我营造的世界,风中摇曳,半生闪烁。

1.

1976年2月10日(农历正月十一日),我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恰逢春节,喜添男丁,对父母而言可谓双喜临门。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忠厚老实,不善言辞,与人为善,不争强斗勇,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父亲曾在河北唐山当过兵,1975年退伍复员。或许是父亲的这种性格,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了我。而母亲的性情就有点忧柔寡断,遇事胆小,这与没有一点文化有关吧。从我记事起我的母亲,一直在为家辛苦操劳,那瘦小的身影那么的坚韧。
那个时候,还是人民公社领导下的农业合作制形式,所谓的种集体粮,吃大锅饭,挣工分。家里男人女人力气大的,投机取巧的,往往工分挣的多,工分多少,再化为钱。当然钱也没多少,一角几毛的。因为父亲患有慢性气管炎,一干农活或者家务事,就咳嗽气喘使不上大劲,加之母亲个小身弱。从大集体再到分田到户,多年来我家的状况一直很弱势,经济拮据,穷则不受待见少不了乱嚼舌根之人。
在我五、六个月大时,已经会到处爬了。当时的中国正是历经磨难,满目疮痍、伤心欲绝之时!7月28日的凌晨,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强震,瞬间人们在睡梦中或死或重伤,惨绝人寰山河呜咽,天地同悲!一座工业重镇毁于一旦,造成的损失难以想象。破碎的家园,要重建,痛失的亲人,惟有慢慢抚平创伤。党心即民心,全国人民拧成一股劲,遇山开山、遇水架桥、添砖加瓦,为重建一座新唐山,无私奉献,默默流汗。
这一年,先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总理的一生无悔天地,无悔人民,才有寒风里伫立,十里长街送总理。不久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元帅逝世,三军痛悼,百姓洒泪。朱老总为新中国的遆造,抛头颅、洒热血,至死方休。
同年9月9日秋,一颗耀眼的星辰,悄然坠落,他便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是真正的帝王,悲怋天下、文韬武略、指点江山、一心为民、终生为民犹如一颗炽热的太阳,照亮这片饱受苦难的大地,指引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光明,迎来重生的中国。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这个世界。
也是那一年,粉碎了四人帮,结速长达十年的动荡,还中国一个朗朗乾坤,让人民沉冤得雪!历经浩劫的中国,正痛定思痛,铭记历史血泪的教训。在党中央英明决策之下,不久后78年那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从此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宏伟序章!邓小平的复出,打破了固步自封的中国,彻底向世界开放了大门。从此让古老的中华民族,这个历经无数次
的磨难、无数次的生死浩劫、浴火奋战洒热血,青山处处埋忠魂。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人,呕心沥血、前仆后继、秉承大志,不怕流血牺牲,誓言响彻中华大地,壮语惊动全世界。
新中国的成立,从此这片饱受劫难屈辱的大地犹如凤凰涅槃重生,黎明前的黑暗,终归是短暂的当那初升的太阳,向人世间洒下一缕又一缕的金色光芒,初生的中国也是豪情万丈!
而建国30周年的前夕,在那个充满无比希望的春天,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高瞻远瞩,饱含深情为中国未来的成长,呕心沥血,描绘出一幅建设发展的宏伟蓝图!他的理论,先设立几个经济特区,让这些地区的经济快速平稳的增长,推动其他地方的发展。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带动更多的人,一同致富。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与不确定性,没有经验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管它白猫与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纵贯古今,总是有那么一些人,犹如黑暗中经久不熄的明灯,一路冲破枷锁、打碎囚笼、无限升华,直达无尽的光明之处。

2.

改革开放伊始的东风,吹遍了中国,惊醒世界之时,那年我刚刚学会了走路。在我5岁那年,寻常的一个秋天的上午,犹记得我的奶奶来家喊我去上学。奶奶住在西头三叔家也不远,我爸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大伯一家住兴化城里,家境还算可以,至少比我家,三叔家要富裕多了。那时候大伯每一次到乡下来玩,到我家拎着的包里总是装些一两件不穿的旧衣服,或者别的我家能用得上的东西。我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太好,而随着年岁逐渐增长,更加的不堪。每次夜里父亲的一声声咳嗽,叩击我脆弱的心灵,让我久久难安。那个年代的农村,绝大多数的人是靠种几亩薄田
维系一年全家老少的吃穿,面朝黄土背朝天,辛酸又无奈!
那时干农活,基本上靠人工,除草、施肥、打农药等等,还有两季的播种与收割,常年的风吹日晒,辛苦自不必说。当初种棉花、种玉米,是除了水稻麦子以外的又一项收入来源。我也下田和父母一起摘过棉花,腰间系一个自做的布袋子,一行行的采摘那盛开的棉花,恰如白云朵朵。还有的果子没有裂开,只待阳光的抚摸。农人种田还得靠天吃饭,自然希望自己辛勤劳作的庄稼有个好收成,而往往偏天不遂人愿。拿棉花来说到了收获时节,若连续的天气晴好,会有利于棉花的采摘,棉花的品相也好看,自然是好的等级能卖个好价钱。反之雨一淋,零星小雨问题不是很大,若是雨势再猛点,即便太阳出来也无济于事失去它应有的洁白。
我清楚的记得,村里分为八个生产小队,各设一名小队长,负责大忙时节大、小麦或水稻的脱粒机的安装维护,保证机器正常运转,顺利地完工
。用于大小麦的脱粒机,俗称“哈巴狗”,由东风12型柴油机做驱动。一片不大的场地,就在自家的田头,事先用碌碡平整过。当人们顶着太阳弯着腰,挥洒汗水,镰刀的每一次挥舞,一把又一把的麦秸,有序地铺满了田间。有时候,碰到不怎么干还得哂个一两天,再捆成一捆,然后用竹叉子(前面是U型状铁做的,柄是毛竹的),一捆一捆场,朝做好的场地上挑。这个是考校一个人力气的大小,劲大些的,一头各挑两捆;劲小的,前头一捆后两捆,再者两头都一捆。父亲的身体不好,挑着气喘吁吁的,有几回是我和母亲一块挑的,第二天右肩膀都磨红肿了。
其实每一季的脱粒,都与各家收割进度挂钩。于是便形成了李家作业,张家、王家等来帮忙。反过来,轮着张家,李王两家又来帮忙。作业时尘土飞扬,眼睛都睁不开,一群人有男有女紧张忙碌,分工合作。那一粒粒的麦子,从机器口中不断吐出,那是农人辛苦耕耘了一季的汗水结晶。
农人是伟大的,勤劳的,又质朴的。一年复一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向老天抗争,苦有所得。
在我离开家百里,在外读职高期间,学校东边是一条河,放眼望去成片的麦田金黄金黄,骄傲地站立。不觉想起家中的父母,一篇小短文写尽我对双亲的愧疚!
小学读了整整7年(包括1年的学前班),13岁那年夏,我以优异成绩小学毕业。村里有一座小学校,不知道是哪一年建的,有些破落。不光招本村的,有好几个邻村的孩子也来上课,称为“走读生”。于是那不大的校园,留下我童年、少年的欢歌笑语。是老师们指引我蹒跚学步,第一次让我朝着知识的殿堂迈去。小学的时光总是无忧无虑的,我记得在学校的东大门口,经常有一位老婆婆在卖一些吃的东西,那像鞋底一样大的饼它的甜味,深深地勾起了我的馋欲。不贵1毛钱1个,于是便隔三差五的跟家里人要钱,每次他们都会满足我。家里虽穷,但父母对我的宠爱不会变。印象中,父亲总是对我没有过多的交流沟通,他默默地为我保驾护航。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初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都会在孩子幼小心灵留下印迹,或好或坏的影响。父亲只在我一次的撒谎中,打了我一巴掌,挺狠的,鼻血都流出来了,吓得母亲小声的哭泣。至此,父亲再没有动手过,即使后来我一次次的犯错,或许是父亲日渐老去,沉重的身躯无力了,直到他遗憾地离开人世。
小学的每一年级,几乎年年都得“三好学生”的奖状,贴满家里堂屋两边的墙上。每当有人进屋里来玩,看到那一张张的奖状忍不住夸赞,于是我成了左邻右舍口中,学习好听话的孩子,仿佛我成了榜样。

3.

1987年9月1日,我带着些许的懵懂走进了初中的校园。中学距家也不算远,一开始是邀上本村的同学一起走路去上课的,风雨无阻。记得村里通向乡里的街上,就这么一条比田间的路稍微宽阔一些的石子路,在上面行走很硌脚,却挡不住求知的脚步。已经记不清楚是哪一天了,父亲从兴化城里买回来一辆二八大杠自行车,还是找的我大伯母,当年在兴化五交化公司任会计,她是南京知青,下放到兴化城里的,才认识的我大伯。我大伯也是知识分子,是我们村里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在那个年代,又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影响下,户户都是兄弟姐妹几个,热热闹闹的。那时家家的条件基本都一样,于是在对儿女读不读书这个问题上有了取舍。往往是男孩优于女孩,老大优于老二。我是没有见过我祖父的,包括我母亲三婶她们也一样,甚至连照片也没见过。记事中我的祖母,很慈祥对我是百般的疼爱。祖母一直钟爱针线活,做衣裳,做新鞋,一针一线倾注她对儿女的一片心血。我的大伯成为了家里的宠儿,终不负众望,考取了扬州教育学院,学习古语言文化。户口也转了,落户兴化城,一时成为了村里的美谈。
听父亲讲,他小学都没有上完,而三叔和姑妈他们完全不识字。三叔个头高大,有劲是种田的好手,闲余帮人做一些力气活,贴补家用。再后来种田的成本越来越大,辛苦忙活一年,只余稻米糊口,落在口袋里根本就剩不了多少钱。于是乎很多的人家一边进厂打工,一边种田,只为改善生活,使日子过得不那么的苦涩。三叔也是其中的一员,渐渐地他家的条件比我家更好了。而姑妈则是嫁到镇上,姑夫从十几岁就开始学医,习得一手好本事,十里八村远近闻名。姑夫几十年来风风雨雨,先是在镇(1994年撤乡建镇)卫生院任职,也做过院长。
后来姑夫从镇卫生院退休,回到村里,与人合伙办了个医疗室,服务广大村民。我的表哥从镇江的一家卫校毕业后,也到他爸的医疗室帮忙。再后来,医疗室不办了,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个小诊所,别看它小,每天来看病的人不少,收入一直不错。
姑妈一家对我家的帮助可不少,经常的救济钱与物品。而由于我父亲的身体,时常的犯一些小毛病,所以经常的去找我姑夫看病。像挂水拿药每次父亲给钱,我姑妈总是硬塞回来,且一番好酒好菜招待,她最是挂念她的二兄弟。而对我这个侄子,像儿子一样的疼爱,很多场景细节我早已记不清楚了。不是有一年诊所出了变故,姑夫应该还可以开办好些年。
姑妈育有一儿一女,表哥在泰州,表妹在南京,各有一番事业。关了诊所好几年后,二老被表哥接到泰州城里新买的房子里居住。在泰州的新家我也前前后后去过几回,挺好的。可是没过几年姑妈却得了“老年痴呆症”,这病是看不好的。可怜我的姑妈,从此活在混乱的世界,她的苦自己又道不出。在前年5月的一天,姑妈终于身体与灵魂一起解脱了。而姑夫也留在乡下的老房子里面住,年事已高且身体有隐疾需要有人在身边,儿女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不可能长时间的待在老家。于是兄妹二人一商量,决定从中介雇佣保姆,这样他们就可以稍安心点。
自打父亲给我买回来自行车,我是欣喜异常,从此上学不用走着去了。有时候在路上碰见熟悉的小伙伴,也会捎带一程。在小学,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当然也没几门课。升初中后,初一第一学期,成绩还好,期中、期末考,能在班里排前几名。再后来,渐渐地我的成绩开如直线下降了。父亲知晓后,也是对我恨铁不成钢,在他的思想里,只有好好上学才有出路,出息了说的话才够硬气。多年以来,因为家境贫寒,父亲的身体不好,一家人都是谨小慎微地过活。但父亲的脾气倔,人缘却很好,一辈子没和谁争斗过。他曾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我觉得他配得上。
上初中那会,看小说开始流行。男生看武侠小说女生看言情小说,当然都是偷偷的看。从此我知道了金庸、古龙、梁羽生等名家;也知道了琼瑶、三毛、席慕容、庞娟等女性作家。有些东西一旦沉溺,会让人迷失方向。我所在的班级,视线不是很好,而我长时间的偷看小说,渐渐地眼睛也近视了。我从小就有一个愿望,就是长大去当兵,或许是一种崇拜吧。因为我父亲曾是一名老兵,后来去到市人武部征兵办参加验兵,视力这一关刷下来了,其他的都合格,不免有点小小遗憾。再后来等儿子到了应征的年龄,儿子想当兵,一系列程序下来,终于圆了儿子的梦,去到河北锻炼了两年。
等我到了上初二的时候,我的成绩已经一落千丈上课老师讲的内容,有些根本听不懂,加上眼晴已经近视了,黑板上的字看的不太清楚。一学期结束,会有个成绩报告单,上面写着各科的考试成绩。家里人才知道,我的成绩已经遭糕透顶了。父亲便没有过多的责备,只是默默地抽烟,因为家里穷,父亲只买最廉价的烟。其实父亲的身体,早已不能抽烟了,家人多次的劝说,奈何烟龄长,说戒不掉。于是在戒烟这件事上,我们只能无奈的放任不管了。或许是父亲在借烟消愁吧,内心对的失望深深地藏在了心底。
父亲下了决定,让我复读初二,以便能提高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备战不久之后到来的中考。在他的思维里,在农村,似乎考上高中,再甚者考上大学,是家中一大幸事,从此出人头地。这也许是那个年代,在农村广阔天地上,人们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而我又一次成了左邻右舍闲余谈笑的对象,话题围绕我的成绩,似乎我已经不学好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四年初中学习的时光,不算冗长,正是青涩少年初成长,情愫暗生,几许愁绪,一步一步寻常地远去,或忘却,或深藏。




(未完待续)

2025.02.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经营性网站许可编号:苏B2-20180589|兴化市戴南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56877号-3 )|苏公网安备32128102010083号

GMT+8, 2025-4-6 13:20 , Processed in 0.082070 second(s), 24 queries .

网站内容投诉举报电话:18051140001

Copyright © 2014-2021, 兴化市戴南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