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下午,兴化市人大代表吴红老师、茅山学校倪春华副校长及就读于城乡的中小学生家庭代表,参观了位于茅山台商工业园区西侧的乡土风情苑,体验里下河民俗文化,探讨开展青少年劳动教育的新方法。
据了解,茅山乡土风情苑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致力弘扬里下河农耕民俗文化,将对兴化市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确认的正式会员、兴化市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以及大、中、小学免费开放。同时,欢迎广大爱心人士、志愿者,积极捐助各类具有一定收藏价值的展品,义务担任导游,协助对展品进行讲解。
兴化市人大代表吴红老师
茅山学校倪春华副校长
茅山学校倪春华副校长留言: 箬笠蓑衣车水漾,砻磨杵碾稻花香。 孩农最忆童年乐,心若磐石是故乡。 边城周瑞红留言: 小镇茅山寻故事,新容旧物眼前呈。 家邻无异朴风在,屋舍一新乡味萦。 似听会船喧水驿,竞传号子响京城。 千年寺庙几蒙难,饱受沧桑有盛名。
唐刘孙正明留言: 《蝶恋花·茅山》 茅山楚物人情好,艺苑收藏了; 寺前院后汉唐风,三教合一共融烟香中; 真君古井今犹在,清流终不改; 民无苦雨也无愁,一声号子怀仁堂上留! 稻香老农留言: 耕耘万亩获丰仓,野老扶铧不感伤。 似砥平原多沃土,如花笑靥少凄凉。 田畴想象成粮库,种谷还须有主张。 岁末心间尤切记,牛犁地垅是中梁。
失修的水车
梓沧留言: 处处乡情乡味,满眼乡梦乡愁。 藏品蔚为大观,真是有心人! 陈堡袁庄钱凤彩留言: 乡间艺苑一奇葩,风景独特水上家。 情系百姓溯历史,苑内特色传文化。
陈堡蔡堡王中南留言: 存志珍藏朝阳施才惠万民, 国粹诗篆福地艺苑屈一指。 兴化博物馆杜小平留言: 坦荡真君子,博渊乃学人。 子玉主人留言: 田园风光,翠竹临风迎嘉客; 朝阳福地,宾朋相聚品奇珍。
深圳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茅山谣》词作者房恒贵留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镇化的推进,很多老物件、老记忆、老手艺都会逐渐随风而逝,了无痕迹。看到郭老师此文,才知道家乡还有陈存国这样的痴情人,在默默地收集、整理、挖掘、传承家乡厚重的乡土文化承载物,并形成颇具规模的展览,非常壮观!非常不易!令人感动!令人敬佩!
《楚水风物》是泰州市文联、作协名誉主席刘仁前先生的一本散文集。作者用极富情致的笔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富有诗意、充满水乡风情的画卷。茅山乡土风情苑与《楚水风物》异曲同工,虽然它收集的不是优美的文章,而是一件件留有水乡文化印迹的实物,但这些实物,定格着水乡渐行渐远的历史背影,展示着里下河地区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楚水风物》与茅山乡土风情苑,一是美文,一是实物,看似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内在主题:珍藏家乡文化,让富有特色的里下河文化浸润人心,走向未来!记得王干《<楚水风物>初序》写过:仁前是我的同乡。我出生在兴化茅山。兴化是著名的“锅底洼”,出门见水。“山”在兴化是一种神话,是想象的产物。听母亲讲,茅山确有一座山,山上还有寺庙,香火一度极盛。遗憾的是我至今未能目睹茅山的模样,它在我的记忆里却始终高大巍然,那多半是一种心理幻觉。幻觉有时候是非常美好的。我经常会莫名其妙怀念茅山、想念茅山。同样,当您带着您的朋友、家人(特别是青少年)来到茅山乡土风情苑,看到这一件件您或您的父母、祖辈曾经使用过的实物,您一定也会莫名其妙地怀念那已远逝的岁月,想念您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少年……
扬州大学旅游系学生 在茅山乡土风情苑调研
抗战期间,茅山隶属东台第八区
《东台茅山蒙难记》 【沙黑简评】
该文是高僧福严法师所作,记叙的是1943年农历十月和十一月期间日寇在茅山“扫荡”的暴行,与他和庙中僧众以及周围人民在这样的暴行中遭受的严重苦难。作者福严本人也是死里逃生,这是一篇非常宝贵的亲历记,真实记录了历史的景象。所写篇幅不长,所记偏隅一角,却也是从血与火中写来。当时中华民族所受的苦难和人民的不屈与抗争,这篇《东台茅山蒙难记》是一个历史的真实记载和血泪的见证。
砻磨 石臼
艺苑主人亲手石刻
艺苑主人志趣广泛
陈存国石刻代表作——兴化明城墙遗址公园
陈存国石刻代表作——兴化明城墙遗址公园
陈存国石刻代表作——兴化板桥竹石园
陈存国石刻代表作——兴化板桥竹石园
纪家王以宽留言: 我是喝茅山水,吃茅山饭长大的,但凡对茅山有益的事情我一定参加。茅山1944年从东台县划归兴化县,行政区划变了,客观上有影响,就象现在是戴南镇。但茅山古镇的文化底蕴没变;茅山人积极向上,为国奉献的精神没有变;茅山人为子女求学的舍得没有变。变在不变中,我们是游子,恋家乡的情永远不会变的。 茅山馄饨常玫瑰留言: 书写历史的是人,见证历史的是物。人与物的结合,无论多少年,哪怕人是物非,或物是人非,都会留下历史的佐证,永存永恒!我的美丽的家乡茅山,在我的心中,在我的乡愁中,在一辈辈人的珍藏中留下美好,在一件件尘封历史的物件中刻上浓浓的一笔。戴南茅山的明天,一定会在茅山河的滋养中,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茅山岳红斌留言: 看到这些似曾相识的物件,思乡之情隠然而来。没看到儿时记忆中的救火龙",我相信很多70年后都不陌生。为家长有这样一个热心搜集民俗物品的老乡而自豪,有机会一定去参观学习! 海陵沙黑留言: 编辑得很认真,很好!敬佩!历史是热心人记录的。[强][强][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