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南论坛-戴南在线-戴南人才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查看: 11756|回复: 1

寻味乡音|董玉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9-2 10: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来自 中国江苏泰州

寻味乡音

 

老家地处兴化、东台、姜堰三市(区)交界处,属于里下河地区,水网密布,河汊纵横,以前交通极不发达,近走靠腿,远行靠船,正如诗人沙白的《水乡行》中所描写的:“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 一把橹”。就是在这样一个曾经封、落后的水乡小镇如今却以不锈钢产业闻名于世,以汽车轮胎的子午钢帘线产业比肩世界,毋须多说,你可能已经知道我是哪里人吧!

以前我们总觉得老家很土,衣着打扮土说话也土,常被外地人称作“下河落子”。直至今天我也不明白“落子”是什么意思,也不知道怎么写,查了不少资料,猜想有可能是借用北方的“落子戏”来嘲笑说话土气、格调低俗,如山东落子等。出外工作几十年,终于退出江湖,赋闲在家,不知怎的,深埋于心的乡言、乡音却不时翻腾、涌现,渐渐地发现,并不是家乡方言土,实在是我们现在的人在方言土语这方面知识过于贫乏。

家乡所讲方言大概属于江淮方言——江淮官话。江淮官话旧称下江官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的北方方言中的次方言,以扬州话为代表音,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两省的江淮之间,自东向西分为“泰如片”、“洪巢片”、“黄孝片”方言区,我老家属于“泰如片”方言区,与泰州话相近,再细分我们这里应当属于东台方言中的堤(范公堤)西方言。但隔村不同风,过河不同音,甚至有的村庄中村东头与村西头的方言都有差异。走过十里八里,常有紧邻的两个村子说话就会不同,比如兴化的圩南圩北(以蚌蜒河为界,河南东台话,河北兴化调)。我的记述是基于儿时的记忆,并不能完全代表方言区内所有的语言习惯。

在语言中,称谓类的词汇是最常用的词汇,老家方言中对人的称谓最具个性特色,可惜很多称谓词汇尘封已久甚至逐渐消失。

乡音中,对祖父(爷爷)的称呼叫嗲嗲(diadia 第一声),称呼爷爷的兄弟辈按排序为大嗲、二嗲、三嗲等。嗲和爹(diē)有联系也有区别,“爹”现在多为父亲的称谓,但在鄂皖苏赣等地的方言中,称呼祖父为爹的也较多。

有一种说法似乎有一定道理,古人在造字时,按照“子为朝,父为夕”,父字下面一个夕即为父亲,“上父下夕”这个字原始音为(da),父字下面两个夕为祖父之意而用以称祖父,最初发音很可能是(dia)。在漫长历史演化过程中,“上父下夕”这个字已经失传,但其发音还存在,在某些地方即用“大”字来替代表示父亲。《广韵·麻韵》中记录:爹,羌人呼父,历史上很有可能因羌人所误,原本用来称呼爷爷的“爹”字意思降了一级,专指父亲,发音也变化为(diē),由此看来老家方言中的“嗲嗲”实质就是古语中的“爹爹”,这一说法虽有些道理但无法考证。

祖父还有一个古称为“公”,外祖父即为“外公”,又公与婆自古相对应,因而称外祖母为“外婆”。在家乡方言中,外公、外婆有着更为亲切的称呼:外公叫“婆嗲嗲”,外婆叫“婆奶奶”。我的外婆只生了我妈妈一个,外公早逝,我父母结婚后外婆就离开原来的村庄到我们村与我们一起生活,等到我大姐出生后,附近的人们不管大人小孩都称我外婆为婆奶奶,婆奶奶就成了她的代名词。

汉语中对父亲的称谓复杂多样,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使用的形式都有所不同,主要有“父、爷、爹、爸、大、伯(较为恰当的字应当是上“父”下“拜”,但字库中实在查不到现成的用字,故只好用“伯”指代)”等类别,最不幸运的应该是“伯”类,以“伯”称父者似乎从来无缘进入官方通语,只能流落在民间方言中,儿时我的家乡也大多以“伯”称父亲,有文化的家庭才喊作爸爸。今天的汉语方言中还可以找到很多以“伯”称父的例证,我们从小称呼父亲就叫伯伯(bai bǎi),并且引伸出去,姑父就叫姑伯,姨父就叫姨伯。不过现代汉语中“伯”字从发音到释义已经没有了曾经代表父亲的痕迹。

在我们家乡,对父亲的兄弟一辈的称呼也很有意思,父亲的哥哥(伯伯 )称“大大(da da)”,前面再加上长幼序号,如称父亲的长兄为“大大大”(分别念第一声,第四声,第三声)、父亲的二哥为“二大大”,父亲的弟弟(叔叔)则称为“伢”或“伢伢”,前面同样要加上序号,如我的父亲在家排行老四,我大伯、二伯、三伯家的子女都称呼我父亲为“四伢”,很多同辈本家也都喊我父亲“四伢”。伢的本意是指小孩儿,但在一些地方的方言中语意发生了改变,如上海话中对叔叔的称谓就叫伢叔。称呼伯母或叔母就显得简单一些,在“妈”前加序号即可,如大伯母为大妈,四叔母为四妈。

对父亲的姐妹的称呼也很特别,不管是父亲的姐姐还是妹妹不叫姑姑,称为“嬢嬢”(niangniang)嬢的本意就是指姑、姨的意思,但在称呼母亲的姐妹时又会称姨妈或姨娘,称呼母亲的弟兄时叫娘舅。

女婿称岳父叫丈人,称岳母叫丈母(或丈母娘),儿媳称呼公公、婆婆时必须自降辈份,依照孙子辈的叫法,称公公为嗲嗲,称婆婆为奶奶。

称呼自己或别人的儿子时雅一点叫相公,如大儿子叫大相公,二儿子叫二相公,俗一点的就叫“小伙”,更多的时候就简称“小”,如大儿子叫头(音tuo,义同舵,意味长兄如父,在兄弟姐妹中可起带头引领作用)小,二儿子叫二小等等。还有些称,算不上正规的称呼,但很鲜活,如:长辈对自己的晚辈特别怜爱的称呼叫“乖乖肉”,形容别人家特别受宠爱的小孩叫惯宝儿。

现代人在别人面前称呼自己的配偶时,俗一点的称老公、老婆,雅一点的叫先生、夫人,而在我们家乡方言中,女士称自己的老公叫“男将”(男发luán音),男士则称自己的老婆叫“女将”。无独有偶,中国第一将军县湖北红安也有类似的称谓,红安人民家喻户晓的民谣——《黄安谣》中唱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充分说明不同地区的方言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

家乡方言中的字词大多数都曾有过对应的正字,但由于方言历来是口耳相传,很少用于书面表达,因而很多方言正字的写法已经不为人所知,造成很多时候知音不知字,非得要书写时只能用同音(或音近的)常用字胡乱替代,以讹传讹的结果就是体现不出原话的韵味和精髓,这其实是对古老方言深厚文化内涵的歧解。

家乡方言中经常说的一词“杲昃”(gǎo zè)就特别古朴有底蕴,“杲昃”表东西,杲表示太阳刚刚升起在树木之上,是为东,昃指红日西斜太阳落山,是为西,杲昃即东西的古称。“杲昃”与“东西”哪个更具有文化,不言而喻。

表示相合、聚合、通力合作等意思,方言用一个“佮”(gé音个)字轻松表达,形象自如,小时候经常遇到与其他人分享食品或钱物时就叫佮吃佮用。

形容纺织品轻薄叫“枵”(xiao音肖),是厚的反义词。例:这条被子太枵。曾经有一个揶揄首长普通话不好的段子,说某首长到基层部队视察,走到战士床边问:“被子枵不枵?”众皆哑然,不知何意。真的是“你笑首长普通话,其实你是没文化。”

小口喝酒叫“渳”(mǐ音米),乡音读米的第一声,《说文》:“渳,饮也。”乡人谓饮酒为渳酒,如“晚上来我家渳上两口”,又如“对不起,我不能干杯,只能渳一口”。见此字,读此音,一幅怡然自得的饮乐场景便呼之欲出。

把东西扔了叫“撂”(liào音料),撂的本意为撇开、搁下、丢开、甩掉。小孩不听话,大人会吓唬,再不听话就把你撂掉。《红楼梦》中王熙凤笑骂贾蓉:“别放你娘的屁!我的东西还没处撂呢,希罕你们鬼鬼祟祟的。”一个撂字,既有用力扔的意思,也有随意放的意思,是不是更为形象生动?

有许多我们小时候常说的字以前都不知道怎么写,只有写出来后才能体会到字形与音韵的和谐,不禁感叹汉字之精深,前人之智慧。

挡住渣滓把液体滤出这动作叫“滗”(bi),如中药熬成之后,需要把药渣滗掉再喝药汤。

扚”(dī音滴)是指一个特定动作,类似于薅、拔,但专指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细小物件,迅速抽出。如你头上有一根白头发,我帮你扚掉。

用小容器从大容器中取出少量物品叫搲(wa音瓦),如用升子在米缸里搲米。

把细杆状东西掰断叫?(jué音决,亦写作“撧”),如小时候同学闹矛盾,常会把对方的铅笔?断。给物体整形叫抈(yuè音月),如请帮我把铁丝抈弯,把树抈直。

老家人招待客人特别热情,吃饭时会不停地为客人夹菜,叫搛(jiān音兼)菜,而且是用自己的筷子帮别人搛,那时候缺乏卫生意识,现在与时俱进,宴席上的公筷成了必备品。

扛较重的物件时,凭一人之力无法上肩,需要旁人帮忙助力提一下,这个动作叫搊(chōu,乡音cuō)。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叫撮(cuo),扫完地,要把垃圾(龌龊)撮进簸箕。

把东西藏起来叫“囥”(kàng音抗),如哥哥把我的书囥起来了。

液体沸腾溢出叫“潽”(pū音铺),如锅里的牛奶烧得潽出来了。

脚下滑动叫跐(ci音次),下雨天走泥路,一跐一滑。

呕吐叫“哇”(wa),肚子不舒服,老是作哇。

用手臂挎篮子叫擓(kuǎi音蒯),如擓着小竹篮上街。

形容搔、抓的动作叫刳,如刳痒(乡音kua),指甲刳背等。

打脸叫?,乡音霍)嘴巴子,在老家?人嘴巴子是带有严重侮辱性的暴力行为。还有一个攉字,与?意思差不多,但另一个戽字则是指用戽斗(锨)或舀子、勺子等工具(可移动的容器)泼洒(浇)水或粪汁等流体。

拖鞋为趿靸儿(tā sǎ乡音达萨),小时候很多人穿的拖鞋都是自制的,用木头做鞋底,上钉一皮管或皮带套脚,称为木趿靸或木拖子、木靸子,后来有了发泡塑料制作的又好看、又轻便舒适的拖鞋叫“海绵(塑料)趿靸”,当时在农村能拥有一双是很时尚的。如王三穿了一双海趿靸就跩得不得了。

形容女子长得水灵好看,叫蘣,(古音痛,标致也)「注」用黄花姑娘,名花有主等元素来组合成蘣字,来形容女子漂亮用蘣字是再合适不过的,缺点是字比较难写。

…………

离开家乡几十年,我越来越感悟到家乡方言的独特魅力。乡音多滋味,不是土,而是古,你对它越是了解越是敬畏,细品这些用字充满了历史底蕴、文化内涵和先人智慧。而说着一口乡音的戴南人走南闯北,他们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充满自信,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我为我的家乡人骄傲,我为我的家乡话自豪!

 

「注」【见《雨花.青少刊(逗号)》|2014年第002期)——说说东台的“蘣”女子】

作者简介



101649dch28oazyoczg2f4.jpeg


 董玉海,兴化市戴南镇人。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扬州市原主委。

        现任扬州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



发表于 2022-9-15 15: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江苏无锡
乡情、乡音、乡味、乡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经营性网站许可编号:苏B2-20180589|兴化市戴南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 苏ICP备17056877号-3 )|苏公网安备32128102010083号

GMT+8, 2024-11-22 22:51 , Processed in 0.099164 second(s), 25 queries .

网站内容投诉举报电话:18051140001

Copyright © 2014-2021, 兴化市戴南在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