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凤凰墩 □郭子林 “凤城”泰州东北七十里处,今兴化境内,有一块地形极像栖卧于水乡泽国的凤凰,俗称茅山凤凰地。 这只水乡“凤凰”的胸部和腹部,是古茅山隆起的山体。其中心位置,是千年古刹——景德禅寺。两翼是古茅山两侧的茅东村和茅三村,凤尾是从古茅山北麓分叉向北的数条小溪,凤头便是位于景德禅寺南,古茅二村最南端的凤凰墩。 凤凰墩,当地居民旧称“凤凰尖”。它原是一座类似鸟儿长喙的尖状长岛,后来由于河水侵蚀及人为因素等,尖状“长喙”逐渐消失,进而演变成了一座圆形孤墩,因而又叫凤凰墩。 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的原因,凤凰墩逐渐浸入水中,只在冬春枯水期突现在水面之上,而在其他很多时候,则隐入水中。没入水中的凤凰墩,上面长满了绿色的藻荇,透过浅浅的水面,圆圆的轮廓依稀可见,如一块深色玉盘镶嵌在水乡泽国之中。凤凰墩水面之上,有一棵枝叶婆娑的杨柳树,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坚守在这片水域中央。 人们常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确实如此,我们所看到的凤凰墩,与新华社CNC拍摄的大型纪录片《四季中国》中的茅山凤凰墩,感觉完全不同。前者如历经无数沧桑的老者,而后者恰似凌波而立的少女。当时,正逢烟花三月的大好春光,远远看去,凤凰墩如一圆形睡莲叶片,漂浮于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俯瞰凤凰墩上面的杨柳树,则亭亭玉立,清新飘逸,如“所谓伊人”静伫于广阔的水面中央。 凤凰墩周围的这片水面,当地居民俗称“泊口”,有五条清亮的河流在此交汇。“泊口”即停泊船只的地方,从当地百姓口头中仍然流传的这个词语,我们仍可感知当年各地香客前来茅山进香的盛况。 自古以来,泰州、东台、兴化等地百姓,有上茅山进香的习俗。据《民国泰县志》记载:“岁正月邑人多上茅山进香。”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东台县茅山志》亦有记载:“时届甲辰元旦,来朝焚香者千百成群,香烟弥漫山中……” 盛坚夫,兴化农村第一个党支部书记,抗战时曾任泰县县委书记,他的老家离茅山不远,在兴化红色文化圣地——东浒村。因革命需要,他经常来茅山。他的《北茅山即景》一文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旧时,到茅山没有陆路,只有水路。到茅山进香的船只,多停泊在景德禅寺南的“泊口”,而凤凰墩正处于泊口的中央。凤凰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各地百姓到茅山进香,第一站通常是到凤凰墩。他们在这里敬香、祈祷。 关于凤凰墩,民间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凤凰墩的北侧,原有一段类似凤凰颈项的狭长走廊,连接着北侧陆地。相传,明初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来茅山考察民情。见茅山巍峨雄踞于水乡腹地,河流环绕,南有凤凰墩,北有龙湾尖,属龙凤宝地。如果不破除这里的风水,就会产生像张士诚那样的骁雄豪杰,进而威胁到朱元璋的大明政权。于是,在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他焚香作法,口念咒语,将一把贴有神符的铁锹插入“凤凰”的颈脖。霎时,天昏地暗,风雨交加,凤凰墩周围的水面一片血色。第二天早晨,人们惊奇地发现,原本与陆地相连的凤凰墩,成了水中央的一个湖心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