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细雨蒙蒙。戴南镇党委副书记、总工会主席、文联主席刘林,带领20多位本土职工作家、书画家走进企业和新农村采风,为他们创作提供鲜活素材。
走进江苏兴海特钢有限公司的党建馆里,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鲜红的党旗和熠熠闪光的党徽,那上面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八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公司副总经理计建康介绍,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不锈钢焊丝生产基地。“兴海”牌不锈钢焊丝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江苏名牌产品。不锈钢焊丝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以上,气阀钢棒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29%。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刘庄明总结兴海25年发展的体会,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将党建与企业发展高度融合,以“党建强”促“发展强”。省作协会员王玉兰说,家乡永远是我们创作不竭的源泉,我将加以挖掘在新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在公司省级技术中心的一端,112块“金字招牌”熠熠闪光,这里是公司的教育基地,所有新进公司的员工都要先到这里参观,目的是让他们传承“兴海精神”,不断开拓创新。兴化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戴南镇书画协会主席徐建东等,向公司捐赠了事先准备好的书法作品。他说:“书法作品要反映火热的生活,我们将经常深入基层,创作出鼓舞人心的作品……”
江苏星火特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是专业研发生产耐蚀合金、高温合金、精密合金、不锈钢的高新技术企业。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省不锈钢材料及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琳琅满目的产品陈列室里,至今还保留着公司成立之前作坊式工厂的部分“原始设备”。职工作家、书画家们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下了这一“创作的细节”。
江苏新宏大公司是全国化工机械行业的前50强。在公司陈列室里的荣誉墙上,一块块金牌见证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历程:国家专利160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研制的转盘真空过滤机让中国磷肥行业不再依赖进口;国内最大转盘真空过滤机的投产,为中国磷肥系统的大型设备国产化作出巨大贡献;与中科院金属所合作研制的高硅不锈钢HD-1管槽式分酸器,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该产品的垄断,氧化铝赤泥浓密机,平盘过滤机的成功运用迈出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坚实步伐。采风的同志们看到,当初公司前身作坊式生产的产品第一张2000元销售发票,仍然完好无缺地保存在陈列室里。“进步源自创新,微小可以宏大。”职工作家、书画家们对这个独创的企业精神引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在此留影。
在焊接中心,4台七轴机器人正在焊接生产线上工作。操作台上,平躺着一块又长又宽的板材。一台机器人伸出长长的臂膀,将焊头伸向板材边缘处。随着焊花的闪耀,机器人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按照预先编制的程序不停地焊接材料。 这些焊接机器人是新宏大公司去年引进的,每台“身价”12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戴日全说:“目前已经进入国际化发展阶段,目前正在生产的两张出口订单就是2.6亿元!”曾在多家刊物发表作品的翁太庆说:“家乡的企业家有气魄!”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江苏亚盛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是以提供钢丝绳应用整体解决方案为核心产业的集团化高新技术企业。他们抢抓乘国家“一带一路快车”,小产品进入了国内外航天、高铁、航海领域,销往柬埔寨、越南、南非、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海陆空”销售模式,外贸出口超亿元。女性职工作家、书画家们在拉丝车间里发现,这个车间是清一色的女工,她们纷纷与之交谈。一位参加采风的女企业作家说:“这些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生的姐妹们,在家门口找到了‘金饭碗’,是社会的极大进步……”
在风景如画的裴马村里,大家看到,古色古香的巷道里,干干净净;楼台亭角的公园里,鸟语花香;清澈见底小河的边,杨柳飘拂…….大家纷纷拍下这些美景。
在一个水码头上,一对夫妇正在清洗刚刚钓到的几条鲢鱼。不少采风的职工作家、书画家们,凑上前去拍下了这一“农家乐”的镜头……
大伙儿在村里看到,一些人家在对联的上方还有一个鲜红的牌子,上面写着“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共产党员户”。村党总支书记刘勇华告诉他们,全村124名党员分布在112户,全部有这个“红色的标志”。
在村西的一个挂着“共产党员户”普通的民居里,大家见到了今年已是83高龄、胸前戴着鲜红的党徽的刘九年老人。老人自豪地告诉他们,她16岁就参加革命工作,18岁入党,当过村妇女主任,如今身子还硬朗,她自告奋勇当上“民生工程服务员”。她每天都要烧上两大水壶的开水,供工地上的人员喝,每天都打扫路面上的烟头等垃圾……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兴化作家协会会员范桂兰走上前去与她攀谈。第二天清晨,她的散文《参观裴马村》就发到了笔者的微信上。她在文章中说:“晚上躺在床上,我无法入睡,眼前不时浮现出裴马的小桥流水、石板路、古韵路灯、栀子花、老人、闪闪的党徽……啊,裴马村、裴马人永远最美!”
刘林要求职工作家、书画家们,要经常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挖掘事物“背后的故事”,讴歌伟大的时代,用笔墨颂扬美好的家乡……为“再造一个新戴南”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