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娘家青枝绿叶,到婆家面黄肌瘦。 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起泪洒江河。
这是我小时候外婆给我猜的谜语,谜底就是撑船用的竹篙。里下河水乡行船,摇橹划桨少,竹篙撑船居多。相比之下,竹篙撑船虽然略显粗犷,但又不失水乡人特有的柔美灵动。在我们家乡兴化,河道纵横,水网密布,生产生活都离不开撑船。
那时候种田,没有船是万万不行的。村里大大小小的水泥船,其中排水量五吨的最为常见,装载量大,使用率高。尤其是农忙时节更是闲不下来,一家独用的还好些,几家合用的还得排队,轮流用,甚至有为了用船吵架闹矛盾的。每年这个时候,大家就得起早带晚,歇人不歇船。整个生产河里船来船往,蔚为壮观。
小麦白天割完捆好,麦把子趁着月色挑上船装运到场上,连夜还得把船撑回家,猪圈里积攒了大半年的农家肥有两尺厚了,要抢在耕田插秧之前装到田里,刻不容缓。往往吃早饭之前,猪家灰已经装了满满一船。吃罢早饭把船撑到田里猪家灰挑上岸,船舱里打扫干净,又要准备装脱粒摊晒的小麦,一环套一环,丝毫不敢耽误。
作为水乡的农民,男女老少,几乎人人会撑船,不稀奇。不过,撑船也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比如装载麦秆草,由于装得宽堆得高,船头看不见船尾,船尾看不见船头,那就是考验技术的时候,往往需要一前一后两个人撑船,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更是危险重重。运气不好碰到逆风,不进则退,撑船人更是辛苦。冬天撑船,竹篙提起来都是冰,冻得手指头要掉似的,俗话说,“世上三样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果然不假。
等到了年底,办喜事的多了,再普通不过的水泥船又会以另一个面貌闪亮登场。旧时结婚,几乎都是用轿船去接新娘子,这时,水泥船搭起棚子,用被面红布等等装饰一新,摇身一变,变成了花花绿绿的接新娘子的轿船,这时撑船的人选要求就不一样了,得技术好,懂规矩,人还得稳重踏实,换作毛头小伙子,竹篙都不知怎么拿怎么放,肯定丟了主家面子。撑轿船是个好差事,有烟抽有酒喝,吃过肉饭,少不了还有个喜钱红包揣兜里。
过完新年,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就快要到来了,还有个把月时间,早早的便有热心的把水泥船拖上岸,刮去船底青苔,绑上毛竹船舷,铺上舱板,竖起旗杆,为会船节提前训练做准备。等到了清明那天,千舸争流万篙齐发,全村的劳力都成了一个个战士一般,人手一篙,分几条船出庄参加会船比赛,此时的撑船,是弘扬传统文化,是联谊的桥梁,是体现团队精神齐心协力的时候。
我父亲是撑船的能手,在我跟他学撑船时候,教给我一条诀窍,要想撑船保持直行不打转,就得站稳脚跟靠船下篙。可是我再努力,始终略逊一筹,无法企及。如今随着挂机船的出现和陆路运输的发达,撑船已经是难得一见,但是撑船的记忆总在心间,父亲的教导永难忘怀。靠船下篙,行船如此,做人亦如此。
作者简介:周春根,男,72年生。兴化市戴南镇人,自幼喜爱文学,却因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在外打工至今,依旧不忘初心,不忘心底的文学梦。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分享点滴心情,与君共赏流年。
2019-08-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