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西周古城遗址依天目山地形而建,东西较长、南北较短,面积约2.5万平方米,设外城和内城。外城呈长方形,面积约2.3万平方米,四周是南北约200米、东西约170米的护城河道。
外城里包着一座内城,其东西约70米、南北约55米,面积约3800平方米。
除发现古城墙、河道、排水沟外,考古人员同时在发掘中还清理出了房址、灰坑、灰沟、墓葬等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鹿角等大量遗物。经测定,这些遗物都已在地下沉睡了3000多年,是西周中晚期先民们所使用的器物。
透过这些看似粗陋的物件,今天的人们可以遥想:3000多年前,天目山陆地上草木繁盛、鸟兽成群,河塘里碧水荡漾、鱼蟹丰富,先民们以渔猎、采集和种植来获取生活资料……物质条件虽很简陋,可居住环境却很惬意,这里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尽管出土文物众多,但专家们更看重的是古城遗址。经进一步考证,专家们认为,天目山古城遗址为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遗迹,在时代上早于常州淹城遗址(约2500年前),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目前江淮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城址。
让考古人员惊奇的是,天目山古城城墙的结构很坚挺,考古解剖城墙时发现,墙体中竟没有后来树木的根茎钻入,堪称“铁壁铜墙”。
关于天目山遗址的价值和意义,当年发掘报告的“结语”中作了这样的阐述:
天目山遗址为西周时代的古城,城址规模虽小,但其内外城结构和水道环绕特点,明显具有南部水网地区古代城市的风格。江淮地区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一直存在争论,该地区周代考古学文化尤其是东部地区一直面貌不太清晰,天目山遗址作为一个城址,在当时应具有该地区的代表性,通过分析其文化性质,可以把握江淮东部地区的文化特征。
如今,考古发掘的原土已经回填,再次把古城封存在地下。作为一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多年来一直默默地看着河水缓缓从它身边流过,以原生态的风貌呈现在世人面前。